词条 | 章回小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64 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成,主要特点是分回标目,既段落整齐,又故事相贯。宋人话本《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具雏形;至元末明初《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问世后大体形成,即全书分若干卷,每卷又分若干则,每则各有题目,题目多为七言单句;明代中叶,经文人进一步加工,直接标目为回,此体正式定型,如“李贽评吴观明刻本”《三国演义》即改240则为120回。此后直至近代,中国的长篇中篇小说,基本采用章回形式;短篇小说,也有许多借用了这种形式。 章回小说zhanghui xiaoshuo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首尾完具。 章回小说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具有其雏形。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此种形式。《七修类稿》说:“小说起宋仁宗,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故小说得胜头回之后,即云话说赵宋某年。”世或谓此为小说分章回之始。王国维在《唐三藏取经诗话跋》中也说: “此书与 《五代评话》、《京本小说》 及 《宣和遗事》体例略目,三卷之书,共分十七节,亦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 章回小说为我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样式,同时也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回”将全书分为若干个章节的结构形式。章回小说起源于宋代,形成于元代末年,是由当时讲史话本发展演变而来的。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编织情节、描绘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可以借助于作家的想像与虚构进行创作,运用叙述和描写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多 方位、多层次、深入地刻画各种人物性格,表现矛盾冲突,以求在最大程度上展示社会生活。而章回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章回将全书分为若干个章节,每一个章节叙述 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章节与章节之间又相互连接,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每一章节都是全书的 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类小说的章回清晰,段落整齐,便于阅读,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欣赏习惯。章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等。 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宋元长篇话本已具雏形,至明清两代普遍采用。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具。《红楼梦》、《水浒》、《西游记》等均为章回体小说。 章回小说长篇小说的一种体裁,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其文体特点是:分回标目。每部长篇小说分若干回,每回大都用七言对句相目;也有以七言对句为主,间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九言对句的。每回开头都有“话说”、“却说”等形式;皆是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地方戛然止住,制造悬念,以“粘住”读者。由于受“说话”影响,故事一般都是“从头说起”,情节单线发展,段落整齐。诗、词、对句是章回小说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章回小说每回开头都用诗或词引起下文;文中不时插入诗词,或以之描写山川景物,或以之描写人物像貌,或以之描写争斗情况,或以之表示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和立场,起到调解散文枯燥的作用。经过宋元两代的长期孕育,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话和讲史艺人补充内容,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到了明中叶,章回小说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这些章回小说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更为细腻,内容和“讲史”已没有一定的联系,只是体裁上保持“讲史”的痕迹。这时章回小说已不分节,而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为参差不齐的双句,最后成为工整的对句。如明嘉庆后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它们把嘉庆本《三国演义》的两节合并成一回,两节的节目作为回目的两句。起初两句不是对偶的,到了毛宗岗修改《三国演义》时,为了“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就把“以参差不对,错乱无章”的回目改为对偶整齐的二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