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章学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54 章学诚1738—1801

史学家。字实斋,清代浙江会稽 (今浙江省绍兴) 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进士,与时俗不合,终生落落寡合,很不得志,曾官国子监典籍。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著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纂工作。主修《湖北通志》,惜未定稿,现存遗稿数十篇。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还有《史籍考》、《和州志》、《毫州志》、《永清志》及《章氏遗书》等。

章学诚

清史学家、文学家。论文反对模拟古人和追求形式,于桐城派之讲求“义法”、袁枚之标举“性灵”,均有批评。倡“修辞立诚”说,要求创作态度须严肃。其文疏畅条达,以议论胜。参见“历史”中的“章学诚”。


章学诚

论述了艺术想象与虚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特征等问题。把史学的求实精神引入文学,注重文章的真实性。提倡“文德”。参见“历史”中的“章学诚”。


章学诚

清方志学家。一生精力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27岁时随父纂修《天门县志》,此后陆续纂修或参修了《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毫州志》、《麻城县志》、《石首县志》、《常德府志》、《荆州府志》、《广济县志》和《湖北通志》。方志理论著作有《方志立三书议》、《州县请立志科议》、《修志十议》等,奠定了方志学的基础。所著《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参见“历史”中的“章学诚”。


章学诚1738—1801

清代史学家、思想家。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曾任国子监典籍。先后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为湖广总督毕沅幕僚,协修《续资治通鉴》,主编《湖北通志》。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曾著《史籍考》,总目三百二十五卷,惜未完成。所著《文史通义》为史学理论名著。其“六经皆史”说,主考证史料与发挥义理相结合,摆脱旧的经学传统,把治经引向治史。完成的方志著作有和州、毫州、永清三志。提出修志义理及理论。文章注重内容,反对拟古与形式主义,对桐城派有所批判。其学术至清末,始为世人重视。著作除《校雠通义》及上列诸书外,大多散失。1922年刊行有《章氏遗书》。参见“哲学”、“美学”、“文学”、“方志学”中的“章学诚”。

章学诚


章学诚1738—1801

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所著《文史通义》,是文史理论的名著。另有《校雠通义》、《方志略例》、《文集》、《外集》、《湖北通志检存稿》及《未成稿》、《外编》等,均收入吴兴嘉业堂刊本《章氏遗书》。其古文美学的著名观点主要有:一、重新界定“义理”、“博学”的内涵。章氏论文与桐城派一样主“义理”、“博学”、“文章”的合一,与桐城派不同的是,他所说的“义理”是人伦日用、万事万物中自然不易之“道”(《文史通义·原道》),他所说的“博学”包括对现实的认识与把握,故又称为“征实”(《文史通义·说林》)。二、由于文章是“义理”,“征实”、“辞章”的合一,而“义理存乎识,辞章存乎才,征实存乎学”(同前),所以他对文史作者提出“才”、“学”、“识”三项要求(《文史通义·文德》),并指出:“记性积而成学,作性扩而成才,悟性达而为识”(《答沈枫墀论学》),从而深入到“才”、“学”、“识”的先天生理——心理机制之中。三、提出“临文必敬”的创作态度和“论古必恕”的批评态度,要求创作必须严肃认真,批评应当设身处地(《文史通义·文德》)。四、列举“古文十弊”(《文史通义·古文十弊》),对当时桐城派散文创作中存在的种种流弊作了辛辣、中肯的比判。


章学诚1738—1801

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著名的史学家,所撰《文史通义》,是清中叶重要的史学理论著作。论文反对桐城派的专讲“义法”和袁枚的专讲“性灵”,强调内容,反对横拟古人和追求形式,认为“气昌而情挚”,才是“天下之至文”,撰《古文十弊》,对“不达时势”、“画蛇添足”等不良文风提出了批评。所作文章也疏畅条达,以议论胜。著作均收入《章氏遗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7: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