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章炳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79 章炳麟1868—1936

近代思想家、学者、诗人。一名绛,字枚叔,号太炎。其文崇尚魏晋,矜炼典雅,长于议论述学。20世纪初年与保皇派论战时,慷慨沉痛,文名大噪。但一味求“雅”,期作“传世之文”,文辞古奥,令人难解。其诗数量不多,主要为五言之作,风格苍劲浑厚,工力颇深,但也常常流入涩僻。著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今人有《章太炎诗文选注》、《章太炎政论集》等。《章太炎全集》正在进行中。


156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其法律思想既赞许资产阶级的某些法制原则,又肯定中国某些旧律精神,带有中西合璧的色彩。他认为法律起源于暴力,法律的基本职能在于庇护强者,防范和制裁私人间的“相杀”。他既主张以法律为治,推崇法家“不逾法以治罪”,抨击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特权原则和春秋决狱,却反对非法重法、严刑峻法,主张“以刑维其法,而非以刑为法之本”与法宽刑省。在政体上,他拥护三权分立制,强调司法独立,为此提出法律不应由官府和权势豪门制定,而应由“明习法律者,与通达历史、周知民间利病之士”制定。法律制定后,即使总统也无权擅政,百官有司更不得违越;法吏应由“明习法令者自相推择为之”,而不应由政府任意黜陟,借以防止司法官的公正受出身与政治左右。但他反对实行代议制,认为“以中国行立宪代议之政,其蠹民尤剧于专制”。这表现出其特定的局限。


144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一名绛,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少从俞樾学经史。1895年加入强学会,参加维新运动。曾任《时务报》撰述和《经世报》编辑。戊戌政变后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在上海张园国会上剪辫绝清,立志革命。1902年与蔡元培共组中国教育会。次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此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至日本,主编《民报》,参与同盟会对改良派的大论战。1911年回上海,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一度投靠袁世凯,宋教仁被刺案发后,参加讨袁,被软禁。袁死后获释。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24年脱离改组后的国民党,专心讲学。后主张抗日救国,拥护“八一”宣言。著有 《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等。


161 章炳麟1869—1936

报人。字枚叔,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过维新运动。担任过《时务报》、《经世报》、《实学报》、《台北日报》、《亚东时报》等维新派报刊的撰述、记者和主笔。义和团运动后,他逐渐转向革命,在《中国日报》及留日学生刊物上发表反清文章。1903年为《苏报》撰写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文章,并热情地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被清廷勾结上海租界当局逮捕入狱。1904在狱中发起组织光复会。1906年出狱,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主编,兼为《汉帜》、《复报》、《国粹学报》等革命报刊撰稿,成为著名的“以文章排满的骁将”。武昌起义后,创办上海《大共和日报》,作为他任会长的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喉舌。鼓吹“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五四”运动后,退居为恬静学者,创办《华国》月刊、《国学商兑》、《制言》等学术杂志,宣扬“国故”。1936年病逝于苏州。


075 章炳麟

对西方逻辑和中国名学都有较好的研究,但他最推崇、最熟悉和最有研究的还是印度的因明学。他在《原名》一文中,阐述了他的逻辑心得。章炳麟认为中国古典逻辑学叫名学,而名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爵名、刑名和散名。但只有散名才具有普遍的逻辑意义。他在中国的散名逻辑发展史中,特别赞扬《墨经上下篇》和荀子的《正名篇》,他说《墨经》和《正名篇》不追求表面的辩察和言辞的胜利,而是尽量去寻求名言的根本原则。章炳麟关于推论形式方面有新鲜见解。他把因明、先秦和西方逻辑推论作了对比综合研究。他说:“辩说之道,先见其旨(论题),次明其柢(论据),取譬相成(取譬设喻),物故可形,因明所谓宗、因、喻也。”这就是最符合“辩说之道”的印度因明学的三段论式。他又以此来评价其他论式。他又说:“大秦之辩,初喻体(大前)、次因 (小前)、次宗(结论),其为三支比量一矣。”这就是说,西方的逻辑推论,也是一种三支论式。对于《墨经》的三物论式他说:“《墨经》以因为故,其立量次第,初因、次喻体、次宗,悉异印度、大秦。”所以,西方和墨经的三支论式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基本形式都还是一种三支比量,只是宗、因、喻的次序不如因明的三支比量标准和理想,而且因为都先喻后宗,都缺少了一个取譬设喻。


094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运动的总结者,他的哲学思想前期是唯物主义的,后期是唯心主义的。1899年,他亲订的《訄书》以及《菌说》等,是他前期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作。他批判了宗教创世说,建立了以自然科学“以太——原子”论为基础的宇宙观,认为物质性的“以太”是宇宙万物的始基。为了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他提出 “阿屯 (Atom,即原子) 以太”的范畴,代替古代唯物主义气本论的“元气”范畴。所谓“阿屯以太”,是眼看不见但有形,手摸不着而有质的物质实体。因此章太炎的“阿屯以太”说,具有鲜明的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意义。在认识论方面,他继承了荀况的唯物主义“征知”说,并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对感觉来源于物质世界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证; 同时他又批判了颜元的狭隘经验论,因而具有唯物主义唯理论的倾向。他强调人的认识必须通过感官同外界事物接触,才能形成概念,即“凡人之知,必有五遍行境,谓触、作意、受、想、思。”他还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名之成,始于受,中于想,终于思。”在发展观方面,他接受了进化论,并阐述了 “疆力以与天地竞”的新戡天思想。在《菌说》中,他接受了近代生物学的细胞学说,阐发了细胞是生命现象的开端,生物进化的基础,人类的起源也是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低等生物到人,是自然进化过程。同时强调社会化了的人类群体对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动作用,提出了以人力 “革天”的思想。1906年后,他幻想建立一个能培养革命道德、增进国民信念的无神论新宗教。这种无神论新宗教的特点,是以佛学唯识宗“万法唯识”为本,并糅合了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形成“心——识”为本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发展观上,他从早期的进化论走向反进化论,提出“俱分进化”的观点,即认为善和恶是同时并进的,并把这种善恶观念的产生,看成是“阿赖耶识”这一“原型观念”的异化; 由此又提出了一个“五无”——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和无世界的所谓“最高境界”。他后期哲学思想,以《民报》所发表的 《俱分进化论》、《无神论》等为代表。


073 章炳麟

所译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02年8月)是最早传入我国的资产阶级社会学著作 (生平见10144)。

章炳麟1869—1936Zhangbinglin

中国近代哲学家。字枚叔,号太炎。早年积极参加改良主义活动。戊戌变法失败,接受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转向革命,辛亥革命后趋于保守,转向消极。其早期思想主要反映在《訄书》中,他的著作由他人编纂的有《章氏丛书》和《章氏丛书续编》。
章炳麟的哲学思想大致可以190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思想是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社会学等新知识、新思想批判旧的传统思想,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在1903—1906被监禁的三年中,他精心研读佛经及因明论典,引起世界观的大转变。他抛弃了原有的唯物主义思想,把佛教唯实宗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的一些唯心主义学说杂糅在一起,逐渐形成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在自然观上,章炳麟的前期思想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愿教下》),各原质成于以太、万物成于各原质,人的精神依赖由各种化学物质组成的人体。这些思想比较正确地表达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具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性质。后来,章炳麟抛弃了这些思想,把佛教中的“阿赖耶识”(唯识宗的第八识)作为基本范畴和世界的本原,从而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


章炳麟186—1936Zhang Binglin

近代思想家、散文家。字枚叔,改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自幼受封建正统教育,早年从著名经学家俞樾学习经史,又受时代影响,阅读了大量新书,学问广博。曾参加维新变法活动,后反对康梁,参加民族民主革命运动。1903年被清政府逮捕,狱中加入光复会。1906年在日本主编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政府任职。1924年脱离国民党,迁居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所,以讲学为业。文学上以散文创作为主要成就,政论文多充实、锐利,具有广博的学问和革命的思想,以《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序》为有名。作诗不多,主要为五言诗。为文取法魏晋文,为诗取法汉魏乐府,其诗文都有古奥难读的特点。创作之外,有文学专论《国故论衡》,阐述其文学见解。著述刊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今人编有《章太炎全集》。

章炳麟1869—1936Zhangbinglin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学者。字枚叔,一作梅叔。后因仰慕顾炎武、黄宗羲,改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生于1869年1月12日(同治八年十一月三十日)。1890年从著名学者俞樾学习经史。先后七年,在学术上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甲午战争起,他关心时局,投身变法图强的热潮,参加强学会,担任《时务报》撰述。变法失败,逃亡日本,结识孙中山。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国会”,反对“一面排满,一面勤王”,当即剪辫,示与清廷决裂。1902年逃往日本,与孙中山讨论中国的土地、赋税及革命胜利后的政制和建都等问题。1903年春归国,在爱国学社任教。结识邹容,拜为至交。并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痛斥改良派,直斥光绪帝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被捕入狱。1904年在狱中参予筹建光复会。1906年6月29日出狱。即东渡日本,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与改良派《新民丛报》论战。撰文《讨满洲檄》、《中华民国解》,以鲜明的革命立场,给改良主义思潮以有力抨击。1908年《民报》为日本政府封闭后,专事讲学著书。1910年与陶成章等设光复会总部于东京,自任会长,脱离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受张謇拉拢,参加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言论。政治上一度拥袁,任袁总统府高等顾问和东三省筹边使。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被袁世凯软禁,袁死后获释。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五四运动”中,鼓吹尊孔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攻击俄国十月革命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24年领衔反对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坚决抵抗日本侵略,从上海北上策动华北各将领备边守险,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1934年迁居苏州。次年创办“章氏国学讲习所”,出版半月刊《制言》。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贡献。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问答》,上探语源,下述流变,很多创见。著作收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篇》、《章氏丛书三编》。


章炳麟1869—1936Zhangbinglin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散文家。初名学乘,字枚叔,因仰慕顾炎武,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890年进诂经精舍,从俞樾受业七年。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3年因替邹容革命军作序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而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参加同盟会,并主编《民报》。1911年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917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1924年反对国共合作,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1935年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章炳麟一生著述颇多,在哲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创见。著述多编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编外》、《章氏丛书三编》等。

章炳麟1869—1936

著名学者,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加入强学会,参加编辑《时务报》。戊戌政变后因遭通辑逃到台湾,后至日本结识孙中山,并编成《訄书》。1900年断发明志革命排满反清。1902年在日本参与发起“支那亡国242年纪念会”。次年因在《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革命文章并为邹容《革命军》一书作序,酿成苏报案被捕下狱。1904年在狱中参与策划组织光复会。1906年出狱至日本加入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为革命派同改良派论战的主要成员。后因该报经费等事与孙中山龃龉,1910年任东京重建的光复会会长,与同盟会公开离异。武昌起义后返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枢密顾问。但附和张謇等,参加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改名统一党),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主张。南北议和时,反对建都南京及临时约法。后被袁世凯委任为东三省筹边使。1913年“刺宋案”后因反袁被软禁北京。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五四运动时转而反对新文化运动及国共合作,主张尊孔读经。晚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九一八”事变后谴责国民党,主张抗日救国,1936年病逝。其早期哲学思想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在文史方面颇多建树,著作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参见“哲学”、“文学”、“伦理”、“语言文字”中的“章炳麟”。


章炳麟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家。伦理思想上主张善恶并进说,“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而且“生物之程度愈进,而为善为恶之力亦因以愈进”。(《俱分进化论》)认为“今之道德、大率从于职业而变”,“下等社会”的人有道德,而“上等社会”的人由于“知识愈进,权位愈申,则离于道德也愈远”。(《革命之道德》)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极也”。(《同上》)参见“历史”中的“章炳麟”。


章炳麟

近代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家。早期哲学上以“以太”为万物的基本物质,强调精神依赖于人体,“精离则死,死则无知”,否定鬼神之说。强调人要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认为正是人心之智慧生成,才有竞争发生。但又认为原子等均有精神作用。以生存竞争解释历史,认为进化即是历史的渐变。后期哲学杂糅佛老,兼及英国休谟、德国康德之学,以阿赖耶识为事物之源泉,并认为通过人之意识可以改造世界。又以主体的心智为事物现象的原因。提出人类历史是善与恶、苦与乐的“双方并进”。参见“历史”中的“章炳麟”。


章炳麟

近代民主革命活动家、文学理论家。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字枚叔,号太炎。其鼓吹革命的诗文,传诵一时。尤以政论文为出色,内容淹博,说理透辟,笔锋犀利。论文强调革命文学必须“动之以雷霆”,“以跳踉搏跃言之”。惟诗文有文字古奥难读之弊。有《章氏丛书》及其续编、三编。参见“历史”中的“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

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治学广泛,著述甚多。于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历史学和语言学都有所贡献。语言学著作主要有《文始》、《小学答问》、《新方言》、《国故论衡》等,上探语源,下明流变,分古韵为23部,作《成均图》,阐明古音通转学说,于古声母研究也有创获。参见“历史”中的“章太炎”。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思想家,学者,散文家。字枚叔,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从小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较早孕育了民族主义思想。1895年马关条约后,在民族危机深刻地刺激下,章炳麟走出书斋,参加强学会,编辑《时务报》,赞助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虽仍同情康、梁,但与孙中山接触后,甚为相投,积极跟随孙中山。辛亥革命后,反对袁世凯称帝。后又赞成军阀割据反对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章炳麟主张抗战。

章炳麟1869—1936

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思想家,散文家。著有《章氏丛书》等。他积极提倡革命文学,主张文学应该为资产阶级革命作好舆论准备。在《革命军序》中,他要求文学要起到开启民智,鼓舞民心,反对封建王朝的作用。他对从汉代就已产生的“讽一而劝百”的文学逆流深恶痛绝,他批评“务为蕴藉”的文墨议论不能“辞多姿肆,无所回避。”因此,他主张革命文学应该反对“空言”,要“叫咷恣言”,“以跳踉搏跃言之”,为革命大喊大叫,奔走呼号。这样才能成为“义师先声”。在中国散文史上,这样热切地召唤“雷霆之声”显然还是第一次。在《文学总略》中,他提出了“义界论”,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也就是说,他把一切用文字写成的东西都叫做“文”,而研究讨论“文”的规律和法则的学问叫做“文学”。可以看出,他给文学下的定义,其外延最为宽泛。在这样的理解下,他把“文”分为“有句读文”与“无句读文”,又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他提出“义界论”的目的是为了批判阮元的“文笔论”,这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他把一切文辞都当作文学看待,所以批判不能切中要害。其实,文字和文学,本来是有区别的,他这种以古文字来确定“文学”的标准未免过于保守。他还否定了西欧文论所谓“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的观点,反对以感人与否作为文学义界的标准。他认为,论说文也有“感人顾深挚”的,而“文辞”也有“咏之不为奋”的。这个看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他还提出了“修辞立诚”的标准,认为议论文章要以学问为基础,不能空泛无据。叙述文章要“确尽事状,比类知原”,不能以猜测为实事。在写历史公牍及杂文一类文章时,他主张用平实的叙事说理的方法,反对有意模糊不清和强行润饰的“诡雅异俗”。他还主张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应该统一,要“文质彬彬”,“文质相称”,“文质相扶”。这些看法都是正确的。章炳麟是辛亥革命时期“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不满汉文和唐宋文,而以魏晋古文相号召,但他的“复古”只是要求魏晋古文的简单重现,后来又发展到反对文体改革,这就不符合新文学的要求了。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自幼熟读经史,曾师事俞樾。感民族危机严重,参加强学会,任《时务报》编辑,后被清政府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反对唐才常“排满” 而又“勤王” 的政治主张,剪发辫立志革命。1902年在日本同孙中山讨论中国土地、赋税等问题,与秦力山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公开反清。1903年在上海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政府,被捕入狱。1904年在狱中参与筹划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任《民报》主编。1907年秋,与陶成章等攻击孙中山,要求罢免孙的总理职务。1910年,在东京重组光复会,任会长。武昌起义后,倡言“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要求解散同盟会,另组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改统一党),支持袁世凯,被任命为东三省筹边使。1913年宋教仁被刺死后,参加讨袁被软禁于北京,袁死后获释。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支持孙中山护法。1924年脱离中国国民党,在苏州设国学讲习会。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病逝于苏州。遗著编为《章氏丛书》、《章太炎政论选集》等。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革命家、学者、文学家。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宇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少从俞樾受学。中日甲午战争后,曾参加康有为发起的“强学会”,并在上海担任《时务报》编辑,参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梁决裂,趋向革命,并同蔡元培等组织“光复会”,继而参加中国同盟会,主编该会机关报《民报》。民国成立,曾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并主编《大共和日报》。晚年退居书斋,致力于讲学及著述,卒于苏州。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等。文学上提倡复古,推尊魏晋,为辛亥革命时期“文学复古”运动主要倡导者。其创作以政论文最为突出,内容充实,说理透辟,笔锋犀利,《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序》、《讨满洲檄》等皆为传诵一时鼓吹革命的名作,惜文字过于古奥艰深。其诗不多,但平易可读,豪气逼人,如《狱中赠邹容》等。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宣传维新变法。1899年被迫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倡言: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 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又为邹容序《革命军》,触怒清廷,被捕入狱。次年在狱中与蔡元培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再次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与改良派论战。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枢密顾问。五四运动后渐入颓唐,反对新文化运动,宣传“尊孔读经”。其学博杂多变,由早年所学古文经学而西方哲学而佛学而老庄而儒学。早期哲学具有机械唯物主义倾向,提出“阿屯(即原子) 以太”范畴,代替“元气”,纠正谭嗣同的“以太一心力”说的混乱。认为“各原质之成于以太,万物之成于各原质”(《菌说》)。把物质世界归结为“动则速”“力则厚”的机械运动。后期哲学杂棵佛老及康德、休谟,形成唯心主义体系。认为阿赖耶识“含藏万有,一切见相皆属此识枝条”(《人无我论》)。把主体意识作为宇宙本体,主张“一切唯心”、“一切唯识”、“自贵其心”、“依自不依他”。又作《齐物论释》,主张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提出 “俱分进化论”,认为社会的善和恶、苦和乐同时并进。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病,但错误地把道德沦丧归咎于物质文明。学问广博,在语育文字、经史文学各方面都有贡献,著作现新编为《章太炎全集》。

章炳麟

近代思想家。1869年1月12日生于浙江省余杭(今杭州市余杭区)。1894年后参加变法运动,加入强学会。1898年逃到台湾。1899年编成《书》,为思想名著。1900年7月脱离改良派,1902年逃亡日本,与孙中山结交。1903年到上海爱国学社任教,6月在《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被判入狱。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在东京重组光复会,任会长。1912年到北洋政府任职。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1918年10月退隐。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市。有《章太炎全集》7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