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童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童生别称“儒童”、“文童”。明、清两代,尚未通过考试取得生员资格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大小,皆称为“童生”,年长者或称为“老童生”。明初,凡民间俊秀或官员子弟,已读过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者,经府、州、县官推荐,即可入府、州、县学为生员。正统 (1436~1449年) 之后,童生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合格者方能成为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肄业。文童是相对武童而言,以示文、武考试体系的不同。 童生又称“儒童”、“文童”。明清科举,凡参加生员考试者,无论年龄老幼,均称之。 童生科场称谓。明清对士子未经录取入府、州、县学读书前之称谓。别称“儒童”、“文童”。无论老幼,皆用是称。童生要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合格者才能进入县学、州学、府学成为生员。文童是相对武童而言,以示文、武考试体系的不同。 童生又称文童。中国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凡为应考秀才(生员)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童生别称文童。清制,满洲八旗子弟和汉民子弟,欲考取生员资格,须赴童试。凡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满、汉文童,愿习武者,可应武童试。 童生又称文童。中国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凡为应考秀才(生员)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