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端午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端午节又作端五。中国传统节日。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在农历五月初五。其起源有多种说法,而以纪念屈原一说最流行。现代学者闻一多《端午考》认为,是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此日各朝各地有多种习俗,而悬艾于门、吃粽子、竞渡、采杂药等较普遍。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已有五月五日吃粽子的记载。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泛酒。是日竞渡。采杂药系臂,以避病瘟。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也涉及唐代长安端午节习俗。张建封《竞渡歌》描写了唐代的龙舟竞渡。 端午节畲族人为缅怀楚大夫屈原死难节日,俗称“五月节”。家家组织人力上山采回三指大的茅竿叶,包糯米粽,每只扎成五节长的“竿粽”以祭祖先,祈求平安。各家备制“雄黄酒”于中午时刻,在住房各个角落喷洒一遍, 以除瘟驱疫。 端午节赛龙舟是节日主要活动。桂林龙舟赛几乎年年举行,且规模宏大。端午这天,漓江上龙舟排列如雁阵,参赛单位和观光宾客,已不限于本市。号声起处,江面鼓声铿锵,桨影飞扬,一只只龙舟游客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市内万人空巷,江岸人山人海。桂林还有传统的龙舟歌,分序歌、发兵歌、游船歌、贺歌、转艄歌、收兵歌、哭雨公、得胜歌等。大部分没有固定歌词,现编现唱,节奏快慢,也由赛情决定。桂林乡间,端午这天还有串龙亲的习俗,村与村之间,划着龙舟互访,对方要在码头迎接,对唱贺歌,然后请客人进村聚餐,畅叙友情,切磋龙舟竞赛技艺。端午的传统食物是粽子,有三角粽、枕头棕等,主要原材料是糯米、板栗、豇豆、猪肉、竹叶等,还要把粽子抛进江河,以示对屈原的祭奠和纪念。 端午节五月忙着过端午节,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称角黍,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蓬、蒜头,意为“避邪”。正午饮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室内。以雄黄抹在孩子额上,用来祛湿解毒,消除秽气,意味着安度炎暑,不染疫病。当令食物是粽子、枇杷、黄鱼、大蒜。端午节令人最感兴趣的是看龙舟竞渡。 端午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在台湾,这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节日。节日一到,家家户户都清扫一新。节前人人都要理发,据说若是头发太长,就要被妖精拔去扎粽子。所以,节前的理发店生意最兴隆。端午那天,妇女们头上佩带艾叶,孩子们身上挂着香囊,也叫“香荷包”。这种荷包用五色绸布做成鸟兽形状,里面包上香末,让孩子们挂在胸前,不但香气扑鼻,还可以防疫除病。 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住家自初一日插蒲艾于两旁,悬符箓于门楣。儿童穿黄色“五毒衣”、“五毒鞋”,衣襟缀“老虎褡拉”。以前有涂雄黄于小儿头、胸、耳及臀部者,以祛瘟避邪。应节食品为江米小枣粽子。 端午节济南人过端午节主要有以下特点: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饮雄黄酒,吃粽子——端午节这天早饭前,要先饮一杯雄黄酒,再食用黏米、红枣等包成的粽子,饮黄酒据说可以杀虫害,辟百邪,包粽子则是为了凭吊爱国诗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丝线——给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这也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节这天,济南一些名士则在这一天泛舟明湖,聚会畅饮,做诗唱歌。以上这些风习,有些一直延续至今天,如端午节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济南依旧很兴盛。 259 端午节亦作端五节,指阴历五月初五,也称端阳节。本是距今三四千年古越族的先民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唐朝为避唐玄宗八月五日的生日讳,将端五节改为端午节。宋朝明文规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过端午节民间喝雄黄酒、吃粽子、身佩香囊、布制小猴、青麻小帚、腕系五彩线,门上挂艾嵩或菖蒲,还举行赛龙舟活动。 端午节duanwujie又称“端阳节”,是中国的民间节日,时间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在端午节,人们普遍的习俗是吃粽子,在民间还有赛龙舟、门上挂艾蒿、小孩系五彩线、身上戴香荷包等许多习俗。端午节原本是汉族的节日。端午节来源传说不一,有一种传说是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说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汨罗江自尽的日子,端午节即是由纪念屈原的殉难日开始的。现在,端午节在白族、苗族、哈尼族、纳西族、瑶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也很流行。 端午节Duanwujie汉族和少数兄弟民族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古老的重大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的起源,从南北朝至今,传说很多。主要的有四说:一说是纪念春秋时晋国贤臣介之推。东汉蔡邕《琴操》卷下二:“(晋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即介之推,遂抱木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二说是祭“地腊”。三说是悼念楚国屈原。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四说是据近代学者考证,端午节源于古代吴越民族为祭祀民族的图腾“龙”,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盛大的图腾祭。以竹筒或树叶裹食物,一面投入水中献给龙吃,一面自己吃。最后在刻有龙形的独木舟上,在欢庆的锣鼓声中,和图腾龙一同欢乐,形成龙舟竞渡的习俗。端午节的民间习俗繁多,富有特色。如:包粽子(即“角黍”)、佩香囊、饮雄黄酒、在龙门上悬挂菖蒲和艾叶以避邪、拴五彩线、挂纸葫芦、赛龙舟等。我国少数民族大多都过端午节。由于地域和社会情况不同,又有各自的风俗和节日活动。如朝鲜族的荡秋千、踏跳板;满族的拜天、射柳;瑶族节日在门前悬挂葛藤,以祛邪消灾,驱魔避鬼等。端午节的风俗还流行东亚,如日本、越南等地,五月初五采艾叶、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习俗。在海外华侨居住地区,也欢度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重午”、“端五”、“端阳”、“蒲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夏历5月初5。主要内容有吃粽子、饮雄黄酒和龙舟竞渡。 端午节duɑnwujie民间传统节日。即农历五月五日端阳节,咸阳人俗称端午节。时值夏至前后,寒气除尽,热气饱和,各种病菌容易传播。民谣有:“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人们习惯把艾蒿挂在门上,取驱魔避邪之意。小孩、妇女戴香包、缚五花绳。香包用丝绒和香药做成,小巧玲珑,香气喷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另外,这一天还在屋内外洒雄黄水,并在孩子的耳、鼻、额头涂抹,用来祛湿解毒,驱虫除秽。传说此节为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而沿袭,故多讲究吃粽子。咸阳城区称女儿节,节前出嫁的女儿、外甥给父母、舅家送绿豆糕,之后娘舅家给女儿、外甥家又送粽子等。女儿结婚第一年,给娘家送绿豆糕时,还要带上酒、肉等四色礼,娘家给女儿送粽子时除带囫囵馍外,还带竹窗帘等。三原人这天食粽子外,还吃油糕、甑糕等。小孩起床前大人为其手腕、脚腕系五彩花绳,谓之系命,在其七窍处涂抹雄黄,以防五毒。淳化县未满周岁的孩子要到外婆家躲端午,结婚头一年的新娘娘家要给女儿追端午。 端午节亦称“重午节”、“端阳节”、“天中节”、“女儿节”等。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五月初五。《风土记》云:“仲夏端五。端,初也。”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或“重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此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一说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屈原忠而见黜,投水自尽,人们遂以吃粽子,赛龙舟悼念他。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和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均有记载; 闻一多则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中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人们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面扔在水中献给图腾神,一面自己吃。并在急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竞渡,给图腾神和自己取乐。端午习俗有饮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斗百草、挂香袋、戴艾蒿、躲午等习俗。今白、苗、哈尼、纳西、瑶、蒙古、布依等少数民族,也流行此节。 端午节端午节,也称 “端阳节”、“重午节”。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民间便吃粽子、划龙船等,以示纪念已故的屈原。据说,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小,贬逐屈原,导致楚国灭亡。屈原便在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身死。渔夫水师们不愿鱼龙虾蟹吸食屈原的尸身,便把粽子投入江中,供它们食用。近代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 最早起源于吴越龙图腾部族的图腾祭,是龙的节日。这些部族,为了寻得龙的保护,便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式各样的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供献龙图腾。同时,还要在急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游戏,为己取乐。后人们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便把这个节日同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时节,民间有饮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悬艾和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唐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 “端午被恩荣。” 端午节多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亦称“端五”、“端阳”、“解粽节”、“五月节”、“龙船节”、“棕包节”等。除汉族外,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节期在农历每年五月初五。据闻一多《端午考》:系古代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活动日。秦汉以后,纪念屈原投江殉国的起源较盛。民间节日活动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挂香袋、插菖蒲、斗百草、采药等。南方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也趁郊游之机对歌觅友。有些民族也举行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端午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全省。夏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因是蒲草收获季节,又称蒲节。节日习俗很多,主要有: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当代流行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投江自尽的节日。屈原,是中国战国时代的楚国大夫,是历史上的伟大诗人,著有《离骚》、《九歌》等杰出的诗篇,开创创作中国抒情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屈原也是一位大政治家,他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定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因为受到楚王的信任,引起无能小人的嫉妒,他们纷纷耍弄阴谋诡计,挑拨离间,终于使楚王疏远屈原,不再信任他。最后,屈原被流放到洞庭湖边,他感到无法实现其救国济民的崇高理想,于是愤而在湖南汨罗江投江自尽。相传,屈原的尸体被一条大鱼送回岸上。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便把他自杀的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纷纷蒸煮粽子,投进河里,感谢护送屈原尸体上岸的鱼儿,还进行赛龙舟等活动。在澳门,华人居民一直保持着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近年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都在这一天主办龙舟比赛。澳门的龙舟比赛享誉东南亚,在澳门比赛的龙舟队,如果获胜,可以代表澳门出席国际赛事。因此,澳门的龙舟队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 端午节端午节,也称 “端阳节”、“重午节”。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民间便吃粽子、划龙船等,以示纪念已故的屈原。据说,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小,贬逐屈原,导致楚国灭亡。屈原便在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身死。渔夫水师们不愿鱼龙虾蟹吸食屈原的尸身,便把粽子投入江中,供它们食用。近代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吴越龙图腾部族的图腾祭,是龙的节日。这些部族,为了寻得龙的保护,便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式各样的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供献龙图腾。同时,还要在急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游戏,为己取乐。后人们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便把这个节日同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时节,民间有饮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悬艾和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唐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夭中节”等。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因“端”、“初”同义;“五”、“午”相通,“五月”又称“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本是古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一祭龙的节日。后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国,沿为汉族节日。齐鲁故地端午节有吃棕子、吃鸡蛋、饮雄黄酒、系五色线、戴香荷包、挂老虎素、插艾、戴艾、悬艾、插桃枝、写虎王等习俗。乾隆二十六年《峄县志》载:“五月五日端阳,亦名天中节。戴彩符艾虎、出门符、插艾于户,以彩线造百索系儿童臂,四长命线,一名五色线。以竹叶裹黍糖作粽,名角黍,相馈。饮菖蒲雄黄酒,用雄黄酒洒墙壁,以解五毒。午时寽百草为膏,疗诸毒。”莱阳盛行端午吃鸡蛋,小孩头戴枣叶,以求起早;戴荆叶,以求睡觉时不惊醒;扎小条帚戴于袄襟上,以求扫病。黄县、临清等地女孩头簪石榴花。曹县流行幼儿戴“五毒”肚兜和香草袋、胖胖小、豆姑娘等布制玩具,以驱五毒,疗百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