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竽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古有八音,竽为其一,属于匏类。其体与笙相似,只是簧比笙多。古竽为三十六簧,管长四尺二寸。先奏时期盛行于齐地。汉以后则通行二十三管之竽,兼四清二变之音。到宋代,又改其制,竽与巢笙、和笙皆减为十七管,用以演奏大乐。元代复皆增为十九管,以兼十二律及七音,只是吹奏指法不同。后世又新创 “埒竽”,形似小钟,没有吹嘴,以手埒之则鸣。竽之发声,较重浊,多与巢笙相合乐,宫廷演奏时,通常列于堂下之部。 竽战国至汉代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的吹奏乐器。宋代失传。在古代是主要旋律乐器,也常作其他乐器的“定音器”。屈原在《九歌》 中写有“陈竽瑟兮浩倡” 的诗句,《战国策·齐策》称齐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但竽的形制,近古以来未见有实物。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竽,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竽的面貌: 竹木结构,由竽斗、竽嘴 (以上木制) 和22根14厘米至78厘米长短不一的竽管(竹制)组成,竽管插入竽斗内。此件为明器,但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件实用器 (已破残),已见“点簧” (调整簧片发音音调的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乐器簧片实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