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等韵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20 等韵学音韵学中分析汉语音节结构、说明发音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约兴起于唐代中叶。受梵文字母拼音原理的启发,唐末和尚守温首创36字母,分析汉语的声母系统。至宋代更出现了许多等韵学家,编制了一系列等韵图。等韵学家比照梵文的悉昙章(siddham,梵文识字用的拼音表),将字母与韵目相配,制成图表。横行列字母,用“五音”(或“七音”)和“清浊”分析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纵行列韵目 (分平上去入),用“等呼”理论分析韵母的结构,这样就列出最初的音节总表,即等韵图。从内容上看,等韵图分为两类,一类以宋佚名的《韵镜》、郑樵的《七音略》为代表,以“切韵”为对象,分析《切韵》的语音系统。另一类以宋托名司马光的《切韵指掌图》、元刘鉴的《切韵指南》为代表,仍用《切韵》、《广韵》韵目,但已参照当时的读音加以合并。宋元时代的韵图主要是为韵书的反切而作的。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查音表或反切图。只要学会韵图中所有音节的读音,按照韵书中反切上下字在韵图中的位置,横推直看,就能得出被切字的读音。狭义的等韵学就是关于韵图的学问,广义的等韵学除编制图表、分等列字外,还包括阐述发音原理。参见24023韵图条。 等韵学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主要运用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的语音系统。以等呼来分析韵母的结构,以七音来分析声母的发音部位,以清浊来分析声母的发音方法,并制成图表。主要等韵学著作有《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及《切韵指南》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