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筷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筷子kuɑizi民间饮食用具。又称箸头。咸阳人也称挟。流行古今。据考古发掘,古代人们用树枝和动物骨角夹取食物,以后逐步演变为木筷和竹筷。商周时,已有经过琢磨的牙筷、玉筷。《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封为象箸,而箕子啼。”《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饭黍毋以箸。”到汉代开始普遍使用筷子。筷子因原料质地不同,种类甚多。春秋战国,出现了铜筷、铁筷。汉魏六朝,有了漆筷,稍后有金筷、银筷。近代有象牙筷、犀角筷、乌木镶金筷等。民间女儿出嫁,嫁妆中必有筷子,取“快(早)生贵子”之意,也有在男方食盆中放一根高粱穗筵儿,女方则要收九根筷子,“九箸(筷)”谐“久住”,寓夫妻久住之意。船上讳说“箸”(住),以箸为快(即筷子)。在丧俗上,烧亡灵时供酒饭,筷子竖插在饭碗头上,以示恭敬。在宴席上,要待主人拿起筷子,讲一声“诸位随意”时,客人才能任意夹菜。如有人偶然将筷子失落在地,得讲一声“筷落地,吃不及”,以示吉利。 筷子在亚洲许多国家流行,其发源地是中国,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地。最早的筷子产生于中国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第一双筷子是由骨头和玉制成的。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铜和铁制的筷子。汉朝出现了漆制的筷子。随后,金制和银制的筷子相继问世。当今,我们使用的筷子是用胶木、有机玻璃和塑料制成的。最为珍贵的筷子,有象牙筷、玉筷、嵌饰金边的乌檀筷。日本人用筷子很讲究,一般都装在纸袋里。每年8月4日为“筷子节”,即供奉筷子的仪式,参加仪式的有生产商、经销商、饮食业经营者和一些市民,仪式后,将使用过的筷子烧掉,作为供奉。在日本许多地方每逢播种、收获或庆贺生日时,都要换用新筷子,以示吉祥和欢庆。在民间流传很多关于筷子的传说。日本人用筷子有八忌: 1、舔筷: 用舌头舔筷子。2、迷筷: 手握筷子,拿不定吃什么菜,在桌上游寻。3、移筷: 动了一菜后,不吃饭,又动另一菜。4、扭筷: 扭动筷子,用嘴舔取筷子上的饭粒。5、插筷: 插着吃菜。6、掏筷: 用筷从菜的当中扒着吃。7、跨筷: 把筷子跨放在碗、碟上面。8、剔筷:以筷代牙签剔牙。此外,随着快餐的兴起,出现了一次性筷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