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算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45 算学古代培养数学人才的高等专门学府。始建于隋文帝时期。唐贞观二年(628)重建,隶国子监,二年后废。显庆元年(656)复设,三年后废。龙朔二年(662)再置,改隶秘书局。设有算学博士1或2人;助教2人。学生为八品以下文武官员子弟及庶人。人数为80人、30人或10人。以十部算经为教学和考试的主要内容,兼习实地测量、历法推算、水利建筑等。学成后,经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宋崇宁三年(1104)置算学,隶太史局。设博士4人,学生210人。习算经十书,并历算、三式、天文书等。二年后撤销。其后仍频繁兴废。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于畅春园设算学馆,选收八旗子弟入学。乾隆四年(1739)算学馆隶国子监,称“国子监算学馆”。 算学古代中央专科官学之一。隋开皇初始于国子寺设算学,置算学博士、助教各二人,学生八十人。唐代为国子监所属六学之一。设博士二人,助教一人,典学二人,学生三十人,为文武官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善算学者。以《九章》、《海岛》等各算经及术数之学为专业。算学生员毕业后可参加明算科考试。宋于崇宁三年(1104年)始置算学,学生定额二百一十人。大观四年(1110年),隶太史局。主要讲习“算学十经”(《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五曹算经》、《海岛算经》及《缀术》等),兼习《易经》或《书经》等。仿太学之制,实行三舍升补之法。元、明无算学,清康熙五十二(1713年)始设算学馆,学生六十人,后隶国子监。清制,在八旗官学生和举人、贡生、监生及廪、增、附生或俊秀中考选优秀者专学算学,称为算学生。 算学中国唐宋培养天文和数学人才的学校。设于京师。 算学学校名。隋始置,为专门教授数学的学校,隶国子寺,设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唐初废,旋复,隶国子监。招收文武官吏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三十人入学,其中学《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周髀算经》等十五人;学《缀术》、《缉古算经》十五人。设博士二人、助教一人。宋初废置。徽宗崇宁三年(1104)复置,依元丰算学条例编成“算学敕令格式”,招收学生二百余人,许平民报考。习读算书、天文书,演练算法,并习一小经。大观四年(1110)并入太史局。宣和二年(1120)罢。南宋复置,仍隶太史局。清设,又称“算学馆”。为国子监附设专教算法之学馆。康熙五十二年(1713)设于畅春园蒙养斋,简精于数学之大臣教授八旗世家子弟。雍正十二年(1734)于八旗官学中增设算学教习。乾隆三年(1738),停官学教习算法,专立算学一所,隶钦天监。四年,改隶国子监,称国子监算学。额设学生满十二人,蒙古、汉军、汉各六人。设助教、教习,掌教算法。学生五年学习期满,经过考核,以天文生、博士等职选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以裁国子监,改隶钦天监。 算学八卷。续一卷。清江永(1681—1763)撰。是书对梅文鼎《历算全书》所论古代历术及算学诸多问题或阐释补充或订正误失。前四卷有“历学补论”、“岁实消长”、“恒气注历”、“冬至权度”,是就历术有关题目申述己意。中两卷“七政衍”、“金水发微”是探求行星尤其是金星、水星绕日运动的规律,并作图加以说明。第七卷“中西合法拟草”专就徐光启用西方天文学方法推考中国历术的得失陈述己见,其中对梅文鼎有关见解多有肯定。第八卷“算剩”乃推衍三角诸法,求其便捷。此八卷各有小序。“续历学”一卷,“正弧三角疏义”,是“算剩”一卷的补充。有守山阁本 (作“数学”),海山仙馆本 (作 “翼梅八卷”),《中西算学丛书》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