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箜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箜篌又作空侯、坎侯。古代弹拨乐器。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箜篌中国古代弦乐器。汉武帝时,因祭祀太一、后土之神而制,用于郊庙雅乐。其形似瑟而小,有七弦,以合五音、二变。用木片弹拨之,其声似鹤鸣,极为清越。到南北朝时,已用于演奏俗乐。至明代,丹陛大乐所用之箜篌,长四尺八寸,宽五寸,已增为二十弦。古代又有西域所传入之竖箜篌一种,其制与中原迥异。形似今日之竖琴,二十二弦,竖于怀中,双手齐奏,俗称 “擘箜篌”或“胡箜篌”。唐代天竺部伎所奏,又有凤首箜篌,与竖箜篌相似,其首雕有凤形,颈部有轸,为二十三弦。著名诗人李贺作《箜篌引》诗曰: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皇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元代所用者,则为阔腹,腹下加横木及轸,并增为二十四弦,柱头及箜篌之首仍雕如凤头。古代著名的箜篌乐曲,则有《公无渡河》等。 箜篌见“洪卡”。 箜篌又称空侯、坎侯,实为印度的Vina。西汉时代传入关中的犁俱吠陀时代弦乐器的代表。分为卧式、竖式两种。卧式为西汉乐人侯调所造。竖式为竖琴的前身,源出埃及,由亚述、波斯东传入。周隋之际,凤首箜篌是为代表。最早在汉武帝征服南越之后,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命乐人侯调模仿印度乐器在弓形木框上系弦七根, 作成空侯。其形似瑟而小,用拨弹奏,犹如琵琶。《隋书·音乐志》特别指出,它“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在北魏云岗石刻、敦煌壁画,以及印度4世纪中叶至5世纪初的佛陀伽耶石刻均有弹奏箜篌的图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