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管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15 管仲

管子主张礼、法并用,既强调法治,又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他以礼、义、廉、耻为 “国之四维”。他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以物质生活作为道德的前提,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念。这些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


142 管仲

春秋时期政治家、理财家,名夷吾,颍上(今安徽颍上)人。任齐相,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治国必须分民为士、农、工、商四种职业的主张。“四民”从此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人们认识社会分工和划分社会经济部门的基本模式。管仲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但并不轻视工商业。“通齐国之鱼盐”于各诸侯国,是管仲富国强兵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促进农工商各业的发展,他提出四民分业定居理论,农民居田野,手工业者居官府,商人居市井。农工商均实行父业子承,以保证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能世代相传。他主张田赋“相地衰征”,即区别土地情况而分等征赋。“关市几而不征”,即通商关卡和市场只检查不征税。这些赋税主张,在中国赋税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060 管仲约前725—前645

相传撰《管子》24卷。书中《心术》、《白心》、《内业》等篇阐述了关于“气”的学说。《水地》篇提出水是万物之源的思想。《地员》篇记述了最早的定律法——三分损益法。《地数》篇则有关于磁石的最早记载。


055 管仲

著名伦理学者,在道德观上提出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揭示了道德教化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同时提出有“恒业”而有恒德的主张,认识到封建道德对于经济制度的维护作用。正是基于此,他提出了“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治国主张,是以“衣食足”为先决条件的。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主张德法并行,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但他特别强调道德的作用,把道德风尚的好坏,提高到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张,则君令行”,目的是治国和得天下。还认为廉洁、克己对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人们内心的荣辱感,提高守礼尊法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性与道德问题上,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只有“欲利者利之”,才能“顺从民心”。以“国有四维”为中心,阐述了“德有六兴”(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义有七体”、“礼有八经”的具体道德规范,其中对“礼”的论述是相当完备的,为荀子所继承和发展。


023 管仲? —前645

春秋时政治家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尊称“仲父”。治齐40年,主张“政不旅旧”,“择其善者而严用之”,实行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利用并改革宗法制度,置国(都)为士乡十五,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对外“尊王攘夷”相号召。对内发展工商渔冶铁;承认土地私人占有,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寓兵于民,扩大兵源;举贤任能,特许在庶民中选士;重视赏勤罚惰,用官府力量控制山海之利。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认为道德教化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又强调“四维 (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重视道德教化作用。托名于管仲作的《管子》,对他的事迹和思想有所反映。


117 管仲? —前645

先秦政治家、思想家。其法律思想着眼于“富国”、“富民”,在强调礼义教化的同时,主张实行“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敦促齐桓公掌握生、杀、贫、富、贵、贱“六柄”。他虽然把礼义廉耻比作国之四维,但更重视赏罚的作用,主张加重刑罚,使民“畏威如疾”。在实践中,为解决齐国缺乏甲兵的困难,曾采取以甲盾等赎罪的办法,并令诉讼双方缴纳束矢作为诉讼费用,否则以败诉论。这些思想带有适应新兴封建势力要求的倾向,因此管仲被法家奉为先驱。现存《管子》一书,部分为战国时齐国各派学者托管仲之名而作。

管仲

即管敬仲(约前730一前645),名夷吾,字仲,颖上人(今安徽颖上县),春秋时期齐国名相,著名政治家。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实行了“相地而衰征”(《管子·大匡》)、士、农、工、商分居和“作内政而寓军令”《管子·小匡》等主要改革措施,终于使齐国国力大振,实现了齐国首霸春秋的大业。管仲的人口思想主要有:其一,重视人口增殖。认为人口增殖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他说:“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国语·齐语》)。提出男女应适时婚配,国家要采取措施,抚治百姓和贫困者,使其安于农业生产,通过要安定人民的生活,防止人口外流。其二,提出四民分居的人口管理思想。即按职业不同划分人口,并且提出“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管子·小匡》)。各业世代相袭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以上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有利于人口的增殖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管子》一书,为后人托其名而编的著作。其中的人口思想是对管子人口思想以及先秦人口思想的总结和发展。

管仲?—前645

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名夷吾,字仲 (一字敬仲),颍上 (颍水之滨,在今安徽境内) 人。出身贫寒,以商贾为业。少时与鲍叔牙为知交。两人合伙做生意,常得到鲍叔牙的照顾。后来,两人都弃商从政。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王位。结果,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 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桓公囚禁。由于鲍叔牙的极力荐举,齐桓公才任用他。但是他说: “我官小,不能管理那些地位高的人。” 桓公于是让他当上卿。过了一段时间,国家仍不能治好。桓公问是何故,他说: “我贫困,不能指挥富人。”桓公于是赐以市租。但国家还是不能治好。桓公又问,他说: “我未被信用,不能控制与君王亲近的人。”桓公便尊他为仲父,齐国这才治好了。他担任相国后,在齐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军事方面,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而鄙野(乡下) 则有五属,设置各级官吏治理。并以士乡组织为军事编制,以寓兵于农。又建立选择人才的制度,规定士经过三次审选,便可以提拔为上卿之赞 (辅佐)。经济上则主张按土地好坏征收赋税,注意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他设置盐官、铁官,促进盐铁业的发展; 又加强对货币的铸造和管理,注意调节物价。通过这些措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在外交上,他协助齐桓公以 “尊王攘夷” 相号召,联合各诸侯国,抵御戎狄部族的侵扰。司马迁说: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策法度,常常在诸侯中逞强。

管仲?—公元前645Guanzhong

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经齐国大夫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相,对齐国的内政进行了改革。管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实行国、野分治,分国都为15个士乡和6个工商乡,分鄙野为5个属,设各级官吏管理,不准士、农、工、商杂处。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即5家一轨,10轨为里,4里为连,10连为乡。每家出一人当兵,15个士乡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这种军政合一的制度扩大了国家常备兵的兵源。在经济方面,对农民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即平均分配土地,按土地的好坏肥瘠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又大力发展官营盐铁业,铸造和管理货币,调剂物价。注重发展社会经济。还积极选拔人才,规定乡和属都有义务推举人才,否则以“蔽贤”、“蔽明”论处。管仲的改革得到了励精图治的齐桓公的支持,从此齐国国力大振,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管仲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与其它国家争霸,终于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为相40余年,被尊为“仲父”。现存《管子》一书,为战国时法家假冒管仲之名而作。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中。

管仲

曾依齐国风俗习惯修订“周礼”。法律观表现在主张“顺民心”“修旧法”,明审法令;治国应“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其法律思想对法家影响很大。现存《管子》一书,大部分为战国时法家托名而作。参见“历史”中的“管仲”。


管仲? —前645

春秋初齐国政治家。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用为卿,以主持政务,尊称“仲父”。他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六工商乡,分野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按士乡之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成为五霸之首。

管仲

即“管子”。

管仲?~前645

名夷吾,字仲,谥敬仲。颍上县北管谷村人。春秋时杰出政治家。出身贫寒,早年与鲍叔牙游,合伙经商,因母老家贫,常受鲍叔牙资助,成为挚交。齐襄公乱政时,助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治齐40年,对内政、经济、军事进行全面改革,制订一系列富国强兵方略。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把礼、义、廉、耻看作国之四维,以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特许于庶民中选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视奖勤罚惰。并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将行政组织同军事编制相结合,统一军政领导,增强国防力量。从此,国力大振。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九合诸侯,以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著有《管子》一书,共86篇,今存76篇。

管仲? —前645

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人。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他在齐进行改革,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制定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次审选,可为“上卿之赞(辅助)”。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并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铸造业和管理货币,调剂物价。从此,齐国国富兵强。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恒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从政讲求实利,反对空谈仁义。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经济思想与伦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今存《管子》七十六篇,多为后人假托。

管仲

管仲 (约公元前730—前645),名夷吾,颍上人。自幼家贫,与鲍叔牙为友。齐厘公时,管仲与召忽同为二公子的师傅,鲍叔牙为三公子小白的师傅。厘公死后,大公子诸儿继位为襄公。襄公与其妹鲁桓公夫人淫乱,并醉杀鲁醒公,诸弟为避免其专横暴虐而逃走。公子纠因其母为鲁国人,遂奔鲁。公子小白则逃至莒。后襄公堂弟公孙无知弑君纂位,随后又被雍林人所杀,齐遂无君。在商议立国君时,因小白与大夫高傒交好,在高傒等人的主张下,齐国决定迎立小白为君。鲁国闻讯,也派兵送公子纠返齐以夺位。管仲为助公子纠,于半路设伏,箭射小白,不料射中其革带钩,小白急中生智而诈死,管仲中计,未细察即离去,奉公子纠返齐。而小白乘机率队飞奔回齐即位,为齐桓公。桓公随即派大军拒鲁及公子。公元前685年,齐大败鲁,桓公对鲁国说,公子纠是其兄,他不忍亲自杀之,让鲁国杀掉公子纠,否则将继续攻鲁。鲁国被迫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则请求为囚犯。桓公欲立鲍叔牙为相,并杀管仲以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 “我有幸服侍您,使您成为大王,但我对您没有什么帮助,只是一个庸臣,若大王只想管理齐国,有我与高傒就行了,若大王想称霸于诸侯,则非管仲不可。我比起他来,在宽惠爱民、治理国家而能把握权力、以忠信结交诸侯、以礼义管理四方之境、带兵打仗这五个方面都相差甚远,管仲在哪国,哪国就兴盛!” 桓公听从鲍叔牙,骗鲁说欲得管仲以亲自处罚。当管仲被押回齐后,桓公亲自迎接他,并任其为相。
管仲为相后,制定了积极保护奖励农业、将盐、铁、金等重要产业收归国营、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保持物资畅通和物价稳定、整顿税制、重新颁定兵役制等诸措施,使本来 弱小的齐国逐渐强大,使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管仲还经常给桓公出谋划策,为其解忧树威。公元前681年,齐国三次大败鲁国,当桓公在柯与鲁庄公签定城下之盟时,鲁大将曹沫以剑抵住桓公,要求退回占领的鲁地,桓公被迫应允。后来,桓公想杀曹沫并毁约,管仲即劝其不要这样,以免失信于诸侯,桓公遂改变了主意而为诸侯称道。公元前663年,山戎攻入燕国,桓公率军赶走了山戎,燕庄王感激万分,亲自送行,不觉进入齐境。而王室规章为诸侯相送不得出本国境,桓公遂在管仲授意下将燕庄王越境之地悉数割送,从而在诸侯中威望大增。公元前652年,桓公同夫人蔡姬游船,夫人兴起摇船,惊吓了桓公,桓公遂将其休回蔡国。事后,桓公后悔,但蔡国已将蔡姬改嫁,桓公一怒之下发兵灭了蔡国。但此事与道义不合,是师出无名,为了挽回局面,管仲遂请桓公顺便以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为由伐楚,从而掩盖了出师的真正原因,使齐师出有名。管仲还劝桓公说: “安居享乐就象是毒药,所以绝不可贪恋。” 在伐孤竹园返回而迷路时,管仲又请桓公让老马以识途,从而使齐军摆脱了困境。故桓公将其比为鸿翼,视为自己霸业的辅助之材。
管仲还非常重视与鲍叔牙的友情,说: “当初我贫困时,常与鲍叔做买卖,而分钱时我总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因为他知我穷; 我曾为他谋事却连累了他,他不认为我笨,而是知道时有利与不利;我曾三次做官而被逐,鲍叔不认为我不好,而知我是不逢时; 我曾三次作战而败逃,鲍叔却不认为我胆小,而是知我有母亲需赡养; 公子纠败后,召忽自杀而我却甘为囚徒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知耻,而是知道我不顾小节只恐不能扬名天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当初鲍叔不想当小白的师傅,认为没有前途时,管仲为他分析,认为小白有潜力,善于把握情势而不拘小节,在齐国发生变故时,公子纠无法化解而小白可以,从而说动了鲍叔辅佐小白。管鲍之交为后人传为美谈。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危,劝桓公远离奸臣,他认为厨师易牙烤其子之肉给桓公吃以献, 邻国卫国的公族子弟开方为侍奉桓公15年不省亲,竖刁为侍桓公而自宫,都是无人道的行为,劝桓公将三人逐走。桓公不听,后桓公一死,他们即助无诡夺位而让桓公尸体在宫中两个多月不入殓,至使其尸腐烂难辨,蛆虫满地。由此可见管仲的识人之明。
管仲处事不一味奉承,当老虎见桓公骑马而趴下时,管仲分析是因老虎误认其为食虎的駮,而没有说是王者之威等谎言。但对于不影响根本大计的事情,管仲也会由着桓公的性子行事,如他劝桓公节省宴请宾客的费用时,桓公发怒,说大宴宾客是为了让他们去称赞扬名,岂能小器! 此时管仲也就不再坚持而改称桓公圣明。此外,管仲担任齐相后,挥霍无度,设只有诸侯才许有的 “反坫” 台放酒杯,在门内设屏,而按礼只有诸侯可以设屏于门内,管仲做为卿大夫只应挂帘,这些举动受到了后世的孔子的批评,但在当时,人们因为他的功劳而都不认为是越礼的行为。同时,尽管孔子批评了管仲的上述行为,仍然对其大为称赞,认为民受其赐,否则,恐怕人们将变成野蛮的化外之人了。
管仲在位40多年,名扬天下。现存《管子》 一书即是战国时采辑他遗事言论编成。可以说,没有管仲就没有齐国的强大和齐桓公的霸业。

管仲?—前645

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 (今安徽颍上) 人。早年贫困,后因经常游历四方,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前685年,由鲍叔牙推荐,被刚即位的齐桓公任命为相,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及军事进行了重大改革: 将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 分鄙为五属,设相应的官吏治理; 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习武备战,大力选拔人才,扩充军备; 主张按土地的好坏征收赋税。由于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使齐国很快振兴起来。还以尊王攘夷为名,积极辅佐齐桓公征服了晋、楚、宋、郑等国,使齐桓公成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后人整理有《管子》一书,现存76篇,其中很多内容是研究齐国历史和管仲思想言行的重要资料。

管仲?~前645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齐国颍上(今河南)人。由鲍叔牙推荐,于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相桓公。前651年助桓公召开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之会,使齐国威大振。在 “尊王攘夷” 口号下,帮助齐桓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在齐国实行改革,以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 经济上实行按土质肥瘠征税的税收政策; 由国家统一管理山林川泽等。提出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的观点。托名为《管子》 的书中存有他的遗说。《国语·齐语》中记有他的事迹。

管仲?—前645

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名夷吾,字仲,桓公立之为“仲父”。谥号敬,故又称管敬仲。春秋初期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早年家贫,曾伙同好友鲍叔牙*经商谋生;当过兵,做过小官,“尝三战三走”,“三仕三见逐于君”(《史记·管晏列传》)。后预测齐襄公必垮,即与召忽、鲍叔议定分别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小白入主齐国,是为桓公;经鲍叔力荐,桓公乃迎管仲为相。管仲相齐四十年,政绩卓著。外尊周室,攘夷狄,讲礼修信;南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北征山戎,“令燕修召公之政”;会鲁于柯,力劝桓公坚守曹沫之约。由是取信于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内行改革,选贤举能,亲荐隰朋、宁戚、王子城父等,因材受职;又“参国伍鄙”,立乡建属,使城郭(“国”)与郊野(“鄙”)皆纳入一定的组织,文政、武政各有所司;士农工商,四民分处,使各安其业(见《国语·齐语》与《管子·小匡》)。无夺民时,省刑罚,薄赋敛,“相地而衰征”(《齐语》)。政令顺民之心,法制使民可行,务天时,讲地利,“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管子·权修》),故使齐国货通财积,国富兵强。管仲既讲法制,又讲爱民,“法”是“天下之至道”(《管子·任法》),是“民之父母”(《管子·法法》),明法则可治民一众。国之治安,要“始于爱民”(《小匡》)。“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君主要“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本”(《管子》《霸言》与《霸形》)。“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四维之张,正在于“衣食”“仓廪”。这是十分深刻的思想。其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立足于现实,把握住矛盾,“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表现了明显的辩证法思想。为追求万物之本原,提出“水”是“万物之本”的哲学观点(《管子·水地》)。今存《管子》*一书,基本上反映了管仲的思想观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