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管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管子文集,旧题战国时代管仲(?—前645)撰,二十四卷。仲名夷吾,齐桓公时任为卿,尊称“仲父”。书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作,实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历史、思想资料汇编。以法家思想为主,兼采儒、道、名、兵、农、阴阳诸家之说,唯对墨家“兼爱”主张极力排斥。内容广泛,富国强兵、君道臣职,修身养性,无所不包,但有侧重。其中有关哲学、经济学资料尤为宝贵。论说文居多,各篇均独立成章;间有前经后传,或后篇为前篇作解者。所论较为严密,为极成熟之政论文章。《大匡》、《中匡》、《小匡》等篇记叙管仲佐齐桓公称霸始末,文字生动,内容颇为详尽,可与《国语·齐语》相互发明。《汉书·艺文志》载八十六篇,今佚十篇。有《四部丛刊》本、《二十二子》本。古注有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本及近人郭沫若等集校可参考。 032 管子书中 《地员》、《地数》、《度地》、《地图》等篇总结了当时的地理知识,反映出部门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早期珍贵的地学文献。《地员》篇是先秦土壤分类的地学代表作和最早有关生态地植物学的论述。《地数》篇包括一些地理数据、陆地和水体、矿产等说明。《度地》篇是关于水文特征、流水作用等的论述。《地图》篇是对军事地图要素和作用的论述。 171 管子先秦重要著作,托名管仲的一部文集。大抵成书于战国中期至秦汉。今本《管子》为西汉刘向所校定,著录86篇,《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类,《隋书·经籍志》改列入法家类,现存76篇。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方面。在政治上,以道家、法家为主,融合先秦诸子主张,发展了管仲的思想。认为国家的产生乃因“智者假众力以禁强暴”,国家之主要目的在为民兴利除害,欲达此目的,必须实行“法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富国强兵、图王称霸的政治理论,包括富民,教民,实行“法治”等内容。本书传世版本甚多。 234 管子托名管仲所作。大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非一人一时之作。其中《轻重》诸篇成书于西汉时期。西汉刘向校定群书时,将《管子》书389篇及其他有关管子篇文175篇,删选定著为86篇,后散佚10篇,今存76篇。该书专论经济问题的有20多篇,尤其《轻重》诸篇,是关于商品货币流通问题的专著。另外很多篇亦涉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财政等各个方面。它是中国古代内容最为丰富的经济论著之一。郭沫若等所著《管子集校》一书是研究《管子》的重要参考书。 174 管子战国时期托名管仲的论文集。有关法律的部分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法家的思想,对法律与“法治”的论述精辟深邃,具有综合前期法家法、术、势三派的观点,杂糅道、儒的特色,使法治主义更加理论化、系统化,是了解战国时代法家思想的重要材料。 管子战国时齐国稷下学者著作总集。托名管仲所作。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谥号敬,故又称管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早年贫困,曾经商,后由鲍叔牙多次推荐,于周庄王十二年(前685)相齐桓公。僖公九年(前651),助桓公召集诸侯于葵丘(在今河南考县境),订立盟约,使齐国威大振。在齐国任相四十年,帮助桓公实行改革,在齐国推行“相地而衰征”(《国语·齐语》),视土地之肥瘠定征赋的政策。主张设盐官、铁官,发展煮盐业、铸造业。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把“礼、义、廉、耻”视为治国之四维,强调“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助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对齐国称霸诸侯起了重要作用。 管子Guanzi中国吹奏乐器。古称筚篥(或称觱篥)。古代在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流行,约在东晋武帝(公元373—396年)时传入中原,隋唐时已成为普遍流行而受到重视的乐器。现代管子的管身用木制圆柱形管筒,上开八个按指孔(前七后一),在吹口一端插入一个芦苇质双簧哨嘴,管子的哨嘴比唢呐的哨嘴较长而宽,演奏时,含哨的深浅对发出的音高有甚大影响。管子是十一度超吹乐器,因而其指法较唢呐复杂。现常用的传统管子有:高音管,音域a1—d4;次高音管,音域e1—a3;中音管,音域自a—d3。经改革后的加键管可方便的演奏所有的半音,但音质不如传统管子,故尚未普遍采用,尚待进一步改进。管子低音区的音色深沉、饱满,中高音区的音色柔和,擅于演奏深情或悲愤的旋律,也能演奏欢快、热烈的乐曲,是民间吹打音乐中的主要乐器之一,民间艺人也常用管子来模仿戏曲唱腔。管子的变种甚多,在北方地区流行一种双管,演奏时将两支管子并在一起,演奏时口含二个哨嘴,演奏技巧较难。在广东一带流行的喉管用竹制筒身,筒身前端加装金属喇叭碗,但音域较窄(只能奏出一个八度),常作为南方几省戏曲伴奏及民间器乐合奏之用,近年来在综合性民族管弦乐队中也有用经过改良的喉管作低音乐器的。 管子春秋初期伦理思想家。认为人们的道德观念与所占有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状况相联系,“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人的本性为“贵贱之所同”,都是趋利避害。首次将礼义廉耻并列为四大道德纲纪,即“四维”。参见“历史”中的“管子”。 管子约前725——前645(一)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姓管,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早年贫寒,曾经商。后为齐国贵族公子纠家臣。因受其友鲍叔牙推荐,相齐桓公,在齐国推行新政。辅助齐桓公成为各诸侯国的霸主,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管晏列传》)。在经济上推行“相地而衰征”(《国语·齐语》);在政治上划国为二十一乡,主张“赋禄以粟”和“察能授官”;在军事上提出“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在道德思想上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认为道德上的礼、义、廉、耻是社会生活乃至一个国家得以存在的基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同上书)。主张以克己奉公的人来担任国家公职,“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同上书)。其说保存在战国时托名之作《管子》中。死后谥“敬”,史称“管敬仲”。管子的思想对儒家的德政理论和法家的法治理论都有一定影响。(二)书名。战国时期托名管仲而作的著作文集。一说为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所作。西汉刘向编定。存目86篇,今存76篇。分为8类,包括《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全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农学、哲学、道德等理论。其中《白心》、《内业》提出“气”的学说,主张清虚自治,“以靖(静)为宗”,“圣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牧民》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任法》提出“任公不任私”等,主要注疏本有唐尹知章《管子注》、清戴望《管子校正》,近人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等。是研究管子和战国时齐法家中管仲学派的重要史料。 管子二四十卷。周管仲 (? ——前645)撰。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 (今河南许昌市西)人。管仲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一起经商。齐襄公时政令无常,鲍叔牙、管仲分别保护公子小白、公子纠逃出齐国。齐襄公死后,公子争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做了齐国国君,是为齐桓公。经鲍叔牙举荐,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尊称为 “仲父”。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管理,注重选拔人才。调整土地征税,减轻力役,严禁掠夺家畜。倡导官方发展盐铁业、铸造并管理货币等。对待原有法令,管仲指出,“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国语·齐语》)认为,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原有法令中好的部分,解决好民众的生活需要,尊重并依靠贵族,就可以使国家安定。经过管仲的努力,齐国国力明显增强。管仲又协助齐桓公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扩大齐国在各国中的影响,发展齐国的势力,终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后人因管仲死谥敬,又称他为管敬仲。《管子》一书,相传为管仲所撰,其中也不乏管仲的思想,但大部分内容为后人伪托,现在已成为公认。《管子》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流传,《汉书·艺文志》 著录了西汉刘向编辑的《管子》。据刘向称,《管子》原有五百六十四篇,内容驳杂重复。刘向在重新整理编辑时删去重复部分,剩下八十六篇。现存本子虽然目录上仍为八十六篇,但其中十篇已有目无文,实际上只有七十六篇。《管子》汇集了以法家思想为主的,包括道家、阴阳家、儒家、杂家等多种思想在内的不同思潮的作品,在阐述思想的同时,还向人们介绍了有关天文、历数、舆地、农业、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使得《管子》一书不仅思想深邃,而且内容丰富,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管子》强调法治,认为“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距绳墨也。”(《七臣七主》)“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悬命也。”(《禁藏》)在理论上将法律的权威放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管子》提出的法具有等级性,但在遵法上却强调平等性。《七臣七主》 中说: “法令者,君臣所共守也。”《君臣上》中说:“君据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顺上而成俗。”《法法》中又说:“法者,民之父母也。”排斥了官吏为民之父母的说法,突出了遵法的平等性。《管子》还强调实行法令的严肃性,严决反对违反或背离法令的思想学说的存在。认为只要“倨傲易令、错仪画制作仪者,尽诛。”“强者折,锐者挫,坚者破。引之以绳墨,绳之以诛僇。”(《法法》)就能够使“民毋敢立私议自贵者”,“万民之心皆服而从上”(《法法》),主张杀出一个思想统一来。《管子》强调加强君权,主张尚法主势,贵公去私,以法任人。《管子》还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主张重本抑末等等。《管子》除了对具体政策加以阐述外,也极为热衷对法治理论、政治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由于《管子》非一人一时所作,因此各篇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矛盾之处,流露出其它学说的思想倾向。这就使得《管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成为研究先秦法家思想的宝贵资料,而且也为研究其它学说提供了可供参据的材料。《管子》一书,在唐代初年已有所散佚。明代梅士享曾刊行《管子》,但已屡经点窜,面目全非。现存本有明万历壬年 (1582年) 赵用贤所刊本。又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四部备要》本。明代刘绩有《管子补注》、清代有戴望《管子校正》、当代郭沫若有《管子集校》。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马非百所著的《管子轻重篇新诠》,198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经济学院《管子》经济思想研究组编写的《管子经济篇文注释》,1982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赵守正所撰《管子注译》,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管子》。 《管子》书名。相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实系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战国时齐国稷下学者著作总集。共二十卷,原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论文的作者和写成时间不详。内容宠杂,包含有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农业等知识。其中有关经济问题的论述,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又具有理论性,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一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注释有唐房玄龄注 (今皆认为尹知章注)、清戴望《管子校正》和郭沫若等《管子集校》等。 管子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诸学者之著作总集。托名管仲所作。西汉刘向编定。今存76篇。内容庞杂,包含先秦各家思想以及哲学、天文、历数、舆地、农业和经济等知识。有一些篇章保存了道家关于“气” 的学说,有一些篇章提出以 “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主张保留一部分宗法制,又主张采用君主集权制,代表了介乎鲁国儒家学派与三晋法家学派之间的齐国管仲学派的政治倾向。注本有近人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的《管子集校》等。 《管子》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学者的各家学派论文汇集,相传为管仲所著,西汉刘向编定。原书为86篇,现存76篇,24卷。内容包括管仲遗说和儒道、名法、阴阳等学派的学术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其中可分为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以及《管子轻重》16篇。该书是研究先秦哲学及思想的重要史料。 管子❶即“管仲”。 管子吹奏乐器。分单管、双管两种。又有大、中、小之分。流传于山东省大部份地区。其前身为隋、唐以来盛行的筚篥(又名头管或笳管),早在北魏时开凿的云岗石窟第二期雕塑中已有大量吹管的形象。管中多为木制,上开8个按音孔(前7后1),管口插一苇制扁形哨片,哨片有大有小,吹奏时常用更换哨子的方法调节音高。大管长约33厘米,中管长约24.5厘米,小管长约18厘米。是民间鼓吹乐的主奏乐器之一。经过改革的管,音域扩展为两个8度又6度音,加键管能演奏12个半音。被广泛运用于民族乐队的合奏、伴奏和独奏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