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箭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箭袖jiànxiù

❶俗称“马蹄袖”。服装袖式之一。袖身窄小,紧裹于臂;袖端裁为弧形,上长下短仅覆手,以便射箭,不同于日常之宽衣大袖,故称。清代统治者崇尚骑射,遂将箭袖用于礼服。平时朝上翻起,行礼时则放下。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端罩、行褂等服之外,其余诸服皆用之。亦代指缀有箭袖的衣服。明叶绍袁《启祯纪闻录》卷七:“抚按有司申饬,衣帽有不能备营帽箭衣者,许令黑帽缀以红缨,常服改为箭袖。”《红楼梦》第十五回:“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一回:“只见一个人……穿一件缺襟箭袖袍子,却将袍脚撩起,掖在腰带上面,外面罩一件马褂,脚上穿了薄底快靴。”《花月痕》第四十二回:“有个垂髻女子,上身穿件箭袖对襟,鱼鳞文金黄色的短袄,下系绿色两片马裙。”
❷即“箭衣”。参见下条“箭衣
❷”。

箭袖

俗称“马蹄袖”,满语叫做“哇哈”。是清代满族袍褂中很有特点的一种袍袖。清代长袍多开衩,官吏士庶开两衩,皇族宗室开四衩。开衩之袍,也叫“箭衣”。箭袖就是在开衩袍褂的狭窄袖口前边,再接出一个马蹄状的半圆形袖头,一般最长径为半尺。袍褂上接箭袖的形式,是满族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形成的,尤其适应冬季的骑射,将它覆盖在手背上,即可保护手背不被冻坏,又不妨碍盘弓搭箭。满族进关之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骑射之风渐衰,日常穿用的袍褂,也多改为平袖,不必再镶箭袖了。但是,作为满族的一种民族传统服饰,清朝对箭袖袍子在使用上仍非常重视。《清会典》规定,皇帝、皇后龙袍,亲王、贝勒、文武官员的蟒袍,都一律带有箭袖。有一定身份的满族人,也仍然做一些箭袖袍以为礼服。平时将袖头搅起,行礼之时,便敏捷地将“袖头”掸下来,这一动作,满语称“放哇哈”。这种礼节后来也在汉族官员中流行起来。即使平时穿著平袖长袍,遇到事情,必换上箭袖袍,以示庄重、守礼。还有一种特制的带箭袖的“套袖”。如穿无衩的平袖长袍作为礼服时,则用纽扣把套袖系在平袖的夹缝上,礼毕解下,非常灵活、方便,俗称这种套袖为 “龙吞口”。

箭袖

清代满族旗袍的袖头式样。见“马蹄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22: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