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粟suSetaria italica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单子叶植物,禾本科。一年生草本,分蘖。叶鞘无毛,叶舌短而厚,具纤毛,叶片条状披针形,柱状圆锥花序,小穗簇生于缩短的分枝上,基部有刚毛状不育小枝1~3条。颖果。子实卵圆形,黄白色。喜温暖、耐旱、适应性强。原产我国。以山东、河北、东北、西北等地区栽培最多,谷粒主要供食用,也可酿酒,秆、叶为良好饲料。 粟粮食。我国最早驯化和栽培的作物之一。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有了粟的种植。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期遗址发现的粟粒,距今已有七千三百年。文献记载粟的栽培稍晚,《绎史》卷四引 《周书》: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春秋战国时,粟已成为主要食粮,《管子·重令》:“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后成为黄河流域的广泛栽培的粮食作物,并有年谷、嘉谷、粱的美称。粟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10%~14%的蛋白质和20%的脂肪。粟的驯化和种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早期农业的重大贡献之一。 粟Setariaitalica又称“谷子”。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原产我国。一年生草本粮食植物。茎秆粗壮,高约1米,叶片窄带形。茎秆顶端生有谷穗,因穗大通常下垂,谷穗有圆锥形、圆筒形、棍棒形和纺锤形,果实外壳的颜色有黄色、白色、紫色、红色、橙色和黑色等。果实多是卵圆形,黄白色,去壳后,叫“小米”。营养价值较稻米高,煮饭、做粥也易于消化和吸收。每百克种子含淀粉72~76克,蛋白质9.7克,脂肪3.5克,磷240毫克,钙79毫
粟foxtail milletSetaria italica (L.)Beauv.,中国北方通称谷子。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重要的小谷类作物。去壳后的子粒叫小米。原产中国,后传入欧洲。株高60~180cm,秆粗壮,有分蘖,并能成穗。节间中空。叶披针形,叶舌短而厚,被有茸毛。一朵上位花结实,一朵下位花退化。颖果壳呈橙、黄、白、红、紫或黑色,子粒卵圆形。胚乳有糯与非糯之分。春播或夏播,生育期短,约60~140天。喜温、耐旱、耐瘠,适应性广。子粒营养丰富,供食用、酿酒。茎、叶、谷糠可作饲料,但有时有毒,应注意。 国际上也有将粟、黍、䅟、稗、御谷等合称为粟类作物。 粟见“粱”。 粟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谷子。起源于中国,约7000年栽培史。喜温植物,年积温1600~3000 ℃,生育期60~150d。株高0.6~1.5 m,叶长10~60 cm,须根系。穗状圆锥花序。子粒为颖果,蛋白质含量7.25%~17.5%,其中赖氨酸含量为2.17%。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