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精神分析学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精神分析学派jingshen fenxi xuepai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分析”。它既是一种精神病症的治疗方法, 也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套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学史上,人们一般把弗洛伊德从1905年到1913年的理论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把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修正的学说称为后期理论。他的早期理论,首先是对潜意识过程的坚定信仰。他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即无意识)。意识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意识不到,但可以想起来的——弗洛伊德把它叫做“前意识”。潜意识不能为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和欲望。他把潜意识看得非常重要,把它提到高于意识的重要地位。其次,他是精神决定论者。认为不仅精神病患者的每一变态症候都具有一定目的和动机,就连正常人的失言、笔误和偶然事件也是由某种隐蔽的欲望引起的。再次是他对于性本能驱力的强调。他主张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带有性的色彩,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也就是受“里比多”(libido)的支配。里比多的发展可依次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这几个时期,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极为重要,儿童将来的生活是正常或是变态, 在5岁以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关于性的界说超出了生殖范围, 被称为“泛性论”,这是其理论的动力学的核心部分,也恰恰是最为人所反对的。弗洛伊德对梦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著有《梦的释义》(1900)一书,是弗洛伊德重要著作之一。在医疗实践中,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 “自由联想法”,代替了过去的催眠法,促进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又促使他对自己的学说不断修改并使之趋于系统化,主要表现在本能学说和人格理论两方面。他对本能看法的改变始于《论自恋》(1914),认为里比多可脱离外界而贯注于自我,而且常常带有两极性,如成人的“露体癖”和“窥体癖”、“施虐癖”和“受虐癖”等。他目睹大战中人类的自相残杀, 把个人的自卫本能和种族保存的本能结合起来,称为生的本能。为了因生的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又假设了一个“死的本能”。他企图以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解释生长原则和衰亡原则之间的动力关系。关于人格理论,他在潜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潜意识的组成部分,包括着先天本能和原始本能。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和外部实现之间,对本我作缓冲和调节。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其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平稳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在这一学派日趋成熟且蜚声国际之时,弗洛伊德门徒阿德勒和荣格因同其师发生观点分歧,先后于1911年和1914年另立学派,形成个体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又译“心理分析学派”,又称“弗洛伊德主义”。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20世纪初创立于奥地利,主要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精神病的治疗方法,也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套心理学理论。最后又发展成一种关于人类行为和精神生活、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综合性理论。基本观点是:1.人类心理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意识又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意识)和现在虽然意识不到但可以想起来的(前意识)。潜意识是不能意识到的,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其中主要是性本能。人类的一切行为皆由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本能所推动。2.人生而具有生与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动力,死的本能是杀伤、虐待和破坏的动力。3.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所组成,依据快乐原则活动,总是设法追求自己的满足。自我意识的结构部分,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按至善原则活动。弗洛伊德用以对精神病、梦、艺术创造直至宗教与文化现象作出了独特的解释。对心理学的发展以及文学理论和文艺创作、哲学等许多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