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精耕细作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12 精耕细作

广义的精耕细作,泛指整个传统农业的优良传统; 狭义的精耕细作则主要指传统农业在耕作栽培技术方面的优良传统。这里讲的精耕细作是狭义的精耕细作。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在耕作制度上实现了由轮荒耕作制向土地连种制的过渡,并且创始了轮作复种制;在耕作技术上提倡深耕细作和因时、因土耕作,总结了垄作的理论和技术,提出了“上田弃亩,下田弃畎”的原则,以及“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的垄形标准;在栽培技术上,提出了“无与三盗任地”的理论,为合理密植和等距全苗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形成了耕耨结合的耕作体系。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轮作复种制有了初步发展,在北方初步发展了以麦豆秋杂为主要形式的二年三熟制; 在南方则创始了双季稻的栽培和稻麦两熟制。后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合理轮作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确立了豆谷轮作的基本格局,初步发展了绿肥轮作制。在耕作技术上,形成了平作和垄作两大耕作体系。以翻耕为基础的平作法,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耕作体系;以垄翻为基础的垄作法,形成了耕地作垄、耧耩作垄和犁畴作垄等多种垄作形式。同时还在部分地区推行了 “代田法”和 “区田法”。 随着 “𥡦种法”和“耩种法”的出现,还初步形成了“翻耕耙耱”和“免耕播种”相结合的土壤轮耕制。此外,还初步发展了中耕管理技术。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持续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华南地区的双季稻有了较大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了稻麦两熟制;间作套种的理论与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随着南方地区稻麦两熟的发展,以水旱轮耕为特征的,以 “耕耙耖耘”和 “开垄作沟”结合为内容的土壤轮耕制度开始形成。这时期南方水稻的栽培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定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双季稻的栽培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既有连作稻,又有间作稻和混作稻;稻麦、稻豆、稻菜、稻杂的两熟制有新的发展;部分地方还采用了三熟制。北方地区普及了二年三熟制;并在部分地方发展了一年二熟制。间作套种制,在中国南北都有较大的发展。同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这种种植制度相适应,在南方地区发展“耕耙耖耘”和“免耕播种”相结合的土壤轮耕制度; 在北方则与麦豆秋杂的二年三熟制相适应,发展了翻耕耙耱和铁茬播种相结合的土壤轮耕制度。这一时期,在田间管理技术上,发展了中耕、除草、整枝、摘心、追肥、灌水等一系列的栽培技术。

精耕细作intensive and meticulous culti-vation

现代广泛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用以概括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在耕作栽培技术方面的优良传统,如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耨结合、加强管理等。
精耕细作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在耕作制度上实现了由轮荒耕作制向土地连种制的过渡,并在土地连种的基础上创始了轮作复种制。《管子·治国》中所说的“四种而五获”;《荀子·富国》中所说的“一岁而再获”;《吕氏春秋·任地》中所说的“今兹美禾,来兹美麦”等都可解释为当时已经产生了轮作复种制。此期在耕作技术上积极倡导深耕细作和三宜耕作。《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深耕易耨”;《管子·小匡》中的“深耕、均种、疾耰”;《庄子·则阳》中的“深其耕而疾耰”;《国语·齐语》中的“深耕而疾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吕氏春秋·任地》中的“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等等,都说明当时对深耕细作的高度重视。《吕氏春秋·辩土》中所说的:“凡耕之道,必始于垆,为其寡泽而后枯,必厚其靹,为其唯厚而及”就是因土质不同定耕作时宜的经验总结。《吕氏春秋·任地》中所说的“上田弃亩,下田弃畎”则是因地势不同,定耕作方法的经验总结。此期还对垄作耕法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初步总结。如高田旱地放弃垄台而种垄沟,低田湿地放弃垄沟而种垄台的经验总结,为创造凹凸不平的微地形差异,平地势以免旱涝奠定了理论基础。“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的经验总结为垄的外部形态提出了明确的标准。“稼欲生于尘而殖于地坚”的经验总结,为垄体的耕层构造,提出了合理的要求。这一时期在改进栽培技术上还提出了“无与三盗任地”的理论,为实行合理密植和等距全苗奠定了理论基础,此期在耕作栽培技术上的另一重要成就,是形成了耕耨结合的耕作体系。如战国时期有许多文献都是耕耨、耕耰或耕耘连称的。这里所说的“耕”通常指播种前的基本耕作,而“耨”则指的是作物生育期间的中耕除草。使耕和耨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气候变化的季节性和作物生育的阶段性有较大的适应性。
精耕细作的形成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轮作复种制有了初步发展,在北方初步形成了以麦豆秋杂轮作复种为主要形式的两年三熟制。《氾胜之书》种麦条中所说的“禾收,区种”;《周礼》郑注中所说的“芟刈其禾,于下种麦”,“芟夷其麦,以其下种禾豆”等,就是麦豆秋杂轮作复种两年三熟的写照。在南方则创始了双季稻和麦稻两熟的种植制度。东汉杨孚的《异物志》中所说的:“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这一时期合理轮作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贾思勰认为多数作物需要合理轮作,如“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稻无所缘,唯发易为良”等。谷子所以需要轮作,是因为谷子在连作时“莠多而收薄”;麻所以需要轮作,是因为麻在连作时有“点叶夭折之患”,稻所以需要轮作,是因为稻在连作时“草稗俱生,芟亦不死”。由此可见,农作物实行合理轮作是消灭杂草,减轻病虫危害,提高产量的需要。《齐民要术》确立了豆谷轮作的格局,并且分析与研究了多种作物前后作的关系之后,认为豆类作物是谷类作物的良好前作。如谷、黍、穄等的前作以小豆、绿豆、大豆等为好。反之则认为豆类作物的前作以谷、麦等谷类作物为佳。现代科学证明,豆谷轮作是实现用养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齐民要术》还为绿肥轮作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贾思勰称绿肥轮作为“美田之法”,认为“其美与蚕矢熟粪同”或“其美与粪不殊”,而且使用绿肥还有“又省功力”的好处,并提出了粮食作物与绿肥作物,菜类作物与绿肥作物的多种轮作复种方式。这是中国能长期保持“地力常新”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人们还创始了间作套种的种植方式。汉代的《氾胜之书》中首先总结了瓜豆薤间作套种的经验。《齐民要术》对间作套种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初步总结,认为桑间种植小豆、绿豆具有“二豆良美,润泽益桑”的优点;认为大豆地不宜间作麻子,因为这种间作方式有“扇地两损,而收并薄”的弊端。从而为实行合理间作套种,选择适宜的间作套种组合,利用植物种间互利因素,避开植物种间互相抑制因素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间作套种技术上,当时已有桑间种植芜菁、桑间种植禾谷、桑间种植二豆、麻子与芜菁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等多种方式。这一时期在耕作技术方面的重要进步,首先是随着大型三角犁铧的使用,特别是犁壁的发明,以及耙耱的创始,为实行翻耕法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体系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其次是垄作技术也有显著的提高,如耕地作垄、耧耩作垄和犁㽟作垄等多种垄作形式的采用,将垄作技术推向一个新阶段,从而使中国在耕作技术上进入了垄作与平作并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深耕细作和三宜耕作的经验又有新发展。汉代推行的代田法和区田法,都是深耕细作的典型范例。《齐民要术》在“务遣深细,不得趁多”的大前提下,总结了“秋耕欲深,春夏欲浅”;“初耕欲深,转地欲浅”的新经验。在三宜耕作方面,《氾胜之书》总结了“强土变弱”和“弱土变强”,因土耕作的经验;《齐民要术》总结了因作物不同,采行不同耕法的经验。特别是大小豆“𥡦种”法的总结,为不耕而种,免耕播种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这一时期,在栽培技术上,提出了“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整体观念;在中耕技术上,提出了“欲得谷,马耳簇”、“凡五谷,唯小锄为良”的主张;总结了“苗出垄,则深锄,锄不数,勿以无草而暂停”这种深锄勤锄的经验。
精耕细作的新发展 隋唐宋元时期南方精耕细作技术的新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的多熟制有新发展。据唐代郑熊《番禺杂记》记载,当时广州地区早晚两熟的双季稻似乎已经相当普及,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中记载的云南地区的稻麦两熟,也占有相当比重。另外,从唐白居易描写的苏州和元稹描写的岳州农村情况的诗篇中,也反映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两熟的情况也占有一定比重。宋代,封建官府在调整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方面采取的号召江南各地“益种诸谷”,在两浙推广“占城稻”的措施对南方多熟制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陈旉《农书》中还总结了稻麦、稻豆、稻菜两熟的经验。这一时期,间作套种的理论与技术也有新发展。陈旉《农书》在总结桑苎间作经验时指出:“桑根植深,苎根植浅,并不相妨,而利倍差”;在施肥时“因粪苎即桑亦获肥益”,在认识上较前要深入得多。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随着稻麦轮作复种制的发展,在耕作技术上逐渐形成了水旱轮耕体系。在水田耕作方面,形成了耕耙耖耘的耕作体系; 在旱作方面,于稻后种麦时,形成了“开垄作沟,沟沟相通”的整地排水体系。从而使水旱轮耕成为水旱轮作田完整的耕作体系。这一时期,南方水田的耘田技术有新发展。陈旉《农书》专辟“薅耘之宜篇”对此进行了系统总结。
精耕细作的定型 明清时期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已定型。这一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的双季稻栽培更为普遍。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说的:“南方平原,田多两栽两获者”就是证据。此期的双季稻有双季连作稻和双季间作稻。据《江南催耕课稻编》的记载,当时浙东的温州、台州,江西的袁州、临江,以及福建等地,属于以双季间作稻为主的地区,而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则属于以双季连作稻为主的地区。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的稻麦、稻豆、稻菜两熟也有较大的发展,并在部分地区扩大了三熟制。此期,北方地区,除了普及了两年三熟制以外,在山东、河南、陕西的南部地区还发展了一年两熟制。明清时期的间作套种也有较大的发展。当时除了双季间作稻之外,稻豆间作套种、麦豆间作套种、麦棉套种、棉花玉米芝麻的间作套种,粮食作物与绿肥作物的间作套种、粮菜的间作套种等等,使间作套种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耕作技术同种植制度相适应,发展了轮耕制度。在南方地区同间套复种相适应,发展了耕耙耖耘和免耕播种相结合的轮耕制度;在北方和麦豆秋杂复种轮作两年三熟制相适应,发展了耕耙耱压和铁茬播种相结合的轮耕制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