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楼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红楼梦

❶又名《石头记》、《金玉缘》。长篇小说。清曹雪芹(1715—1763)撰。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著名小说家,祖籍辽阳(今属辽宁)。先世为汉族, 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頫三代相继任江宁织造。曹寅任上四次接康熙南巡,倍受宠信,家势显赫。雍正初,因皇室内部矛盾,牵连罢官,家产籍没,迁回北京。雪芹幼生繁华中,中遭巨变,晚岁移居北京西郊,“举家食粥”,贫不自给。但他傲骨凌霜,愤世疾俗,以切身体会,“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撰成此书。未及完稿,突以幼子夭折,伤痛逾极,无医而终。此编成书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鹗续书作于雪芹逝世二十八年后。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绘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全部过程。深刻揭露地主阶级贵族生活的荒淫腐朽及其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恶实质,歌颂一代青年蔑视封建礼法的叛逆精神。作品围绕宝、黛、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的发生发展,展现出清代广阔的生活场景和多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有个性解放与封建礼教的矛盾,奴隶与主子的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封建家庭嫡庶之间的勾心斗角、后继无人与经济上的危机,多角度揭示出封建社会日趋腐朽、灭亡的必然规律。作品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三百多人登场,塑造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贾政、尤三姐、晴雯、鸳鸯等几十个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结构庞大而有条不紊,突破历来小说单线发展的窠臼,围绕主线,展开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情节起伏,牵魂动魄。语言洗练精美,丰富多采,熔铸了传统文学语言和北京口语的精华,成为古典小说中的典范。作品多方面显示出曹雪芹深湛的思想能量,广博的生活知识,高度的文学修养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高峰。但也反映出作者某些虚幻消极思想。后四十回高鹗续书以黛玉早逝,宝玉出家,“金玉良缘”的彻底幻灭而告终,基本符合曹雪芹原意。但以宝玉中乡魁,贾家延世泽作结,则逊于原作。最早流传的有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一九七五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脂评本又有“甲戌本”(1754)存十六回;“乙卯本”(1759)存四十三回及两个半回;“庚辰本”(1760)存七十八回。脂评本为研究曹雪芹原著重要版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八十回,为脂评本的修改本,一九七五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程伟元、高鹗活字排印出版,改名《红楼梦》,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称“程甲本。”另有“程乙本”为次年(1792)程伟元和高鹗对“程甲本”修订后的排印本,合称“程高本”。程乙本较程甲本更为完善、成熟。它的印行扩大了《红楼梦》的流传和影响。一九五三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即按程乙本排印,是较好的通行本。一九八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新校注本亦可参考。
❷戏曲。清石韫玉(1756—1837)撰。一卷,十出。韫玉有《花间九奏》已著录。是编乃据曹雪芹《红楼梦》改编。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成书。作者以一卫道者写剧本,改编中掺杂不少封建说教,把宝玉、宝钗结亲写成元春降旨而致,上命难违。而宝玉表示不满时,黛玉却说“婚姻事,天生在,不由人私意安排。”且对宝玉表达之爱情说成是“不避嫌疑,依瓜傍李,葬送裙钗。”此实乃一林道学,与小说中叛逆者林黛玉形象截然相反。有损于《红楼梦》原著。有嘉庆间刊本,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铅印本。

325 红楼梦

清代长篇小说,曹雪芹撰。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主要有两个版本系统,一是有脂砚斋等人批注的早期抄本,一般名曰《石头记》,完本为80回,均系曹雪芹撰,目前已发现版本十余种,有数种已影印行世,如庚辰本、甲戌本、戚序本等;另一个是经程伟元、高鹗整理的刻本,一般名曰《红楼梦》,署“曹雪芹著,高鹗续补”,通行者为乾隆五十七年的排印本,通称“程乙本”,近年又有数种新校本,如文学艺术研究院校本、北京师范大学校本等。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中心,以贾府的兴衰为主要内容,全面、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封建世族大家的生活图景。在艺术上也非常成熟,达到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顶峰。鲁迅指出:“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总之自有《红楼梦》 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传诵很广,影响深远,至今几乎家喻户晓,并被译成多种外文,流传世界各地。研究者也颇多,乃至成为专门之学。“红学”的盛况,堪与“莎学”(莎士比亚学)相比。


115 红楼梦

越剧剧目,徐进据曹雪芹同名小说改编。全剧以贵族公子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为中心线索,摄取了原著的主要情节,展现了封建家庭中众多青年女子的命运,控诉封建卫道者对新生一代的束缚和摧残,以及家族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结局。共12场。对原著作了再创造。全剧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情意婉转,文词秀美,悲剧性与抒情性结合得较好。


073 红楼梦

32集电视连续剧。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1986年摄制。周雷、刘耕路、周岭根据曹雪芹同名小说改编,总导演王扶林,主演欧阳奋强、陈晓旭、张莉、邓婕。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世代簪缨的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支持者和反抗者、叛逆者之间尖锐的冲突和斗争。全剧充满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前20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8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80回的伏笔,重新结构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结构上像散文,似史诗。改编捕捉原著的精髓神韵,即深沉的历史感和浓郁的人情味。获第5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连续剧奖。

《红楼梦》hongloumeng

清代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全书120回,一般认为后40回为高鹗所续。后40回尽力描摹前80回对后来情节的暗示,一一交待人物的结局,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的作品。但续作不少情节背离了原作精神,如写宝玉的中举及贾府的复兴等,在人物描写中也有不少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其思想和艺术成就与原著有相当距离。
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指出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已经日暮途穷,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小说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以精雕细琢的工夫,描绘了一批富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一生下来,家庭就为他安排了一条功名富贵,荣宗耀祖的道路。但他却在一群天真纯洁的女孩子们的影响下,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女孩子们冰清玉洁般的世界和以世俗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统治势力形成鲜明对照,使宝玉受到感染和启发。姑娘们的被侮辱、被损害又极大地激起他的义愤,激起他对统治势力的憎恨,渐渐地形成了他的叛逆性格。他尊重个性,尊重女子,认为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善恶、美丑、真假之别。贾家把重振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他却偏偏看不起科举仕宦,视仕途为畏途。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的。因此更带有鲜明的叛逆性。这种爱情愈发展,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就愈尖锐,终于在封建势力压迫下酿成悲剧。作者在宝玉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显示了一种新的时代特征。但宝玉毕竟是个贵族公子,他对自己所属阶级的认识不可能是彻底的,他的反抗偏于消极,除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和自由的生活外,还找不到更新、更明确的理想和出路,最终只有逃避现实,循入佛门。林黛玉是作品中的另一个贵族叛逆者,她出身于“清贵之家”,因父母早丧而寄居贾府。环境的冷酷龌龊,使她过早地体会了世态炎凉,形成了多愁而又敏感的性格。她孤僻、任性,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揭露自己看不惯的现象,并且和宝玉一样,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因此在封建家庭里显得落落寡合,只有和宝玉之间的爱情,才成为她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但由于她感到随时可能失去爱情,于是更加脆弱、伤感,陷入痛苦而不能自拔。黛玉与宝玉的爱情遇到了极大的压力,但她始终保持与封建势力不妥协的态度,对宝玉的爱情也至死不变。临终前,她一面吐血,一面焚诗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和林黛玉相反,薛宝钗受封建道德影响很深,表面上“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实际上有她的“青云”之志。在关系复杂、彼此勾心斗角的贾府里,她“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与上上下下的人处得十分融洽。她为了达到做宝二奶奶的目的,极力逢迎讨好贾母和王夫人。她常常用“仕途经济”等封建说教规劝宝玉,由于生活理想的不一致,她并没有得到宝玉的爱情,最终也做了封建主义的牺牲品。其它人物如聪明泼辣、虚伪恶毒的王熙凤、奴颜卑膝的袭人、聪明灵巧的晴雯、仗义倔强的尤三姐等,小说都有出色的描写。
小说的结构宏伟而又自然,似乎是生活的再现。它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把人物和事物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与生活里的各种矛盾线索齐头并进,并揭示出中心情节和其它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尤其工于生活细节及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这些描写既发展了故事情节,又使人物性格显得有血有肉,细腻生动。同时,作者把以女孩子为中心的大观园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统治者群对比着写,以后者的庸俗、虚伪衬托了前者的纯洁美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红楼梦》的语言是我国历代小说中最成熟、最优美的,洗练而自然,朴素而多彩,准确而传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红楼梦》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两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大量研究著作相继产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一是“脂评本”,一是“程高本”。“脂评本”是早期抄本,附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仅80回,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系统较有影响的是“甲戌本”,存16回;“己卯本”,存43回又两个半回;“庚辰本”,存78回。另有《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为120回,前80回据“脂评本”抄集校改。“程高本”是程伟元、高鹗用活字排印的120回《红楼梦》,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出版,称“程甲本”,第二年程、高又进行修订出版,称“程乙本”。“五四”以后,社会通行的是标点出版的“程乙本”。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校注本,前80回主要以“脂评本”系统的“庚辰本”为底本。

红楼梦

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后由程伟元、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 (1791年) 首次印行时,改名为《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清代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被认为是高鹗所续。《红楼梦》以新颖进步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创新精神,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作方法,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取得极高的成就,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一系列少女的悲惨命运为中心,以贾家荣、宁两府的复杂生活为基础,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笔触封建社会各个阶层,触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宗教、婚姻、妇女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小说以精雕细琢的工夫,刻画了一批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性格有血有肉,细腻生动。小说的语言是我国历代小说中最成熟、最优美的,洗练而自然,朴素而多彩,准确而传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一是“脂评本”,一是“程高本”。“脂评本”是早期抄本,附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仅八十回。“程高本”是程伟元、高鹗用活字排印的一百二十回本,于乾隆五十六年出版,称 “程甲本”,第二年程、高又进行修订出版,称“程乙本”。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鲁迅曾说: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 《鲁迅全集》第8卷第350页)

《红楼梦》

原名《石头记》。这是一部写于清朝所谓“乾隆盛世”的长篇古典小说。作者曹雪芹,书未完稿,因贫病而早逝,后四十回由高鹗补续。《红楼梦》写的是与史、王、薛“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被合称为四大家族的封建家族——贾府的兴衰。它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联系着广阔的社会背景,揭露出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从而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贾府是个上通皇帝,下连地方官府的“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经过几代兴盛,因种种矛盾,终于“树倒猢狲散”。就是在这样一个封建堡垒内,也萌生出反封建的思想和力量,虽然它们被扼杀,但它们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力量。小说的男主人公贾宝玉是贾政和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被史太君贾母视为掌上明珠,是贾家的命根子。宝玉虽被娇养在膏梁锦绣之中,但却被封建的“娇贵”、“诗教”、“礼法”组成的一套封建教养紧紧束缚着,不得自由,他只恨“生在侯门公府”。他由于受到贾母的“宠爱”,从小生活在纯洁、善良的女孩儿群中,家门恶习和世俗偏见,养成“行为偏僻性乖张”的性格特点。贾政要他读书赴举,耀祖光宗,他却鄙视“仕途经济”,不愿“诓功名混饭吃”,不肯入于“国贼禄蠹”者流。封建世俗观念是男尊女卑,而他却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觉得清爽,见了男子觉得浊臭逼人”。他厌恶贵族家庭的等级森严,明争暗斗,欺压弱小,他富于同情心,保持了“不近庶务”,“如痴如狂”的真性,他反对科举功名,纲常礼教,要求婚姻自主,男女平等,个性解放。而他的叛逆性格突出地表现在他与黛玉的爱情悲剧中。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由于父母双亡,从小寄居在贾府。她才貌双全,聪明绝顶。由于和宝玉长期生活在一起,建立起十分亲密而真挚的友谊。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言和意顺,情投意和,由两小无猜发展成生死相恋的情人。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真挚纯洁的爱情本身就具有非常鲜明的反时代性。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自身所接受的封建教养使他们不可能彼此直接地表白爱,而不得不用曲折的,隐晦的甚至是痛苦的方式,互相试探,通过频繁的吵架、拌嘴,“口角之争”之后,他们终于直接互诉衰肠,大胆地表达了相互之间藏在心底的真挚的爱情。然而,宝黛的爱情岂能为贾府所容,贾府家长们选定的是宝钗。薛宝钗美貌多才,出身于皇商家庭,是个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的淑女。实际上她在和黛玉争夺宝玉,然而她看重的是贾府“宝二奶奶”的地位,她的争夺手段是恪守封建礼教,并且以此规劝宝玉黛玉,并把贾府上上下下打点周到,博得家长们的欢心。贾母决定为宝玉娶宝钗,但考虑到宝玉有病不宜直言,于是王熙凤献上“掉包计”,佯称娶黛玉,实则暗中娶宝钗,贾母侍女傻大姐泄露真情,黛玉听到后旧病加剧,将题有诗句的宝玉所赠诗帕及平生诗稿投于水中,含恨而死。新婚之时,宝玉才知道新娘是宝钗,大惊失色,悔恨不已。贾薛联姻实现了,然而,宝玉因意中人死去,在经历了巨大的悲恸之后,终于遁入空门。黛玉得到了爱情失去了婚姻,宝钗得到了婚姻失去了爱情。宝黛二人的爱情基础是对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的蔑视和鄙弃。他们都具有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精神,宝黛爱情的悲剧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扼杀的结果。《红楼梦》中不管是贵族少女还是下层奴婢,都有为自由而殊死斗争的壮举;惜春出家,鸳鸯抗婚,尤三姐殉情,探春拒检,晴雯扯扇,……,但她们没有一个是胜利者,无论是反抗的还是隐忍的;黛玉夭亡、探春远嫁、迎春受磨、鸳鸯殉葬、晴雯屈死、金钏投井,即使是贵为皇妃的元春的命运也是十分可悲的。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青年男女在封建势力的摧残下抗争和被杀的历史。《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光辉的艺术高峰,屹立于世界名著之林。

《红楼梦》

清代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等。全书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作,后40回 一般认为是清代人高鹗所读。《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展现了贾家宁、荣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荒淫腐败、骄横奢侈、相互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一些奴隶的反抗行为,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作品着重描写了以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和以宝玉、黛玉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叛逆者之间的矛盾斗争。作者精心塑造了宝玉、黛玉的形象,热情赞扬了他们对传统的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背叛和他们反封建礼教的忠贞爱情。《红楼梦》对宝、黛爱情的歌颂反映了作者的爱情理想,闪耀着民主主义的思想光辉。作品中流露了对封建地主阶级的衰亡的惋惜和同情,还宣扬了一些色空观念等虚无主义思想。《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中的顶峰之作,其艺术成就是空前的。全书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通过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精心提炼和细致描绘,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写了400多个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贾探春、尤三姐、晴雯、袭人等都是血肉饱满、个性鲜明的艺术典型。作品情节波澜起伏,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细节描写十分出色。作品语言优美,生动传神,洗练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表现力,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达到很高程度。《红楼梦》问世后,研究者甚多,后被视为一种专门学问,称为“红学”。


《红楼梦》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1989年摄制。改编:谢铁骊、谢逢松。总导演:谢铁骊;导演:赵元。主演:夏钦(饰贾宝玉)、陶慧敏(饰林黛玉)、傅艺伟(饰薛宝钗)、刘晓庆(饰王熙凤)、林默予(饰贾母)、李秀明(饰贾元春)、赵丽蓉(饰刘姥姥)、章杰(饰贾政)。
封建大家族贾家分为荣、宁二府。荣国府荣公长孙贾赦袭一等将军之职。独生子贾琏,娶妻王熙凤;尚有一女迎春。次孙贾政,为工部员外郎。长子贾珠早逝;次女元春,被皇帝选为贵妃;又得一子,因衔玉而生,故名宝玉。贾政还同赵姨娘生有一子贾环,一女探春。贾政之妹贾敏,远嫁苏州林如海,生有一女黛玉。贾敏病故后,黛玉便被送进贾府。宝玉与黛玉一见如故。贾母视宝玉为掌上明珠,贾政却常因儿子不肯读书上进而斥责打骂,管教甚严。贾政之妻王夫人,有一同胞姐妹嫁与皇商薛家,生子薛蟠、女宝钗,薛姨妈亦携子女客居贾府。
元春因得恩宠,晋升贤德妃,恩准省亲。贾府为此修建了大观园。众姐妹与宝玉同住进大观园,并一起吟诗作画,弹琴下棋。宝玉与黛玉也在相知相伴中感情日益加深。然而好景不长,大观园从此波澜迭起,悲剧横生,随着元妃薨逝、探春远嫁,一个个女子悄然而去。宝玉因钟情黛玉而不得,又痴病发作。王熙凤献“掉包计”,名娶黛玉,实娶宝钗,致使宝玉痴病加剧,黛玉含恨焚稿而死。不久,宁、荣二府遭到查抄,贾赦等被革职流放,贾母、凤姐相继死去,其他人散的散,嫁的嫁,出家的出家。宝玉赤足光头,随一僧一道飘然而去……
该片场面宏伟,演员阵容庞大,能够准确地把握原著精神,具有史诗的气势与品格。影片熔现实与幻境于一炉,合典雅、豪放于一色,体现了谢铁骊娴熟、细腻的导演技法。影片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在美术设计和音乐设计上也极具特色,将历史情境、社会环境、人物心境完美地结合为一体,达到视听效果的最佳融合。
该片获1990年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配角奖;获1990年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红楼梦

长篇小说。一名《石头记》。清曹雪芹作。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小说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发展的复杂现实内容,揭示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同时展开了一个由许多有关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描述了贾家荣、宁二府父子、兄弟、妻妾、主仆之间在婚姻、道德、文化、教育、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展示出渐趋崩溃的社会的真实内幕,生动地表明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规模宏大,几乎包容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学史所罕见;叙述与描写象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绝无斧凿痕迹,达到了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各类人物形象,吸引了无数读者。本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大,后世研究《红楼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称为“红学”。它的版本很多,最早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七十八回本等,称《红楼梦》脂评本;又有乾隆五十七年程伟元将八十回与高鹗后续四十回合辑排印本,又称《红楼梦》程乙本。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本,此本以程乙本为底本,由周汝昌、周绍良等参照其他重要版本校订标点,并经启功注释。曾多次重印。

红楼梦

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清代曹雪芹作。全书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将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续稿以活字排版,使一百二十回本流行。此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荣、宁二府的兴衰过程,揭示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赞扬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书中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晴雯等。《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逼真。《红楼梦》对青年的影响很大,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引起了封建时代渴求自由的青年们的共鸣,因此,封建统治者宣布它为禁书。解放后对此书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红楼梦

清曹雪芹 (1715—1763)撰。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省丰润县,一说为襄平(今辽宁省辽阳)人。他的先世本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正白旗内务府籍。他的家庭,从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頫三代都世袭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家势鼎盛,气派极为显赫。曹雪芹的家庭除了是个“百年望族”之外,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诗礼之家”。他的祖父曹寅工诗词,喜书法,著名的《全唐诗》就是他主持刊印的,并著有《楝亭诗抄》等著作。曹雪芹的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豪华富贵的生活,但好景不长,其父因事受到削职、抄家的处分,家道衰落。在他中年时,家境已经很穷困,住在北京西郊,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有关曹雪芹的生平事迹,留传下来的材料很少,我们只能从一些零星记载和他好友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人的酬唱诗篇中,得知他工诗善画,多才多艺,性格豪放,嗜酒健谈。在写作《红楼梦》时,家庭生活已经很穷困,写到第八十回的时候,因贫病无医,再加上爱子夭折,以至伤痛过度而死。《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作。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乾隆时中进士,做过内阁侍读。刑科给事中等官职。《红楼梦》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故事始于贾宝玉衔玉出生,为贾母所钟爱,林黛玉失恃,寄居外祖母家,迄于黛玉死和宝玉出家。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贾、史、王、薛四个大家庭为背景,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兴衰没落过程的生动描绘,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包括皇权、官僚、科举、宗法、婚姻、文化、教育制度以及维护这些制度的礼教法规,伦理道德观念,并通过政治上的腐败、道德上的堕落,经济上的崩溃,儿孙的一代不如一代等现实,揭示了那一时不可救药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同时,它又对生活中积极、进步的一面,对那些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叛逆者,特别是违背了封建礼教的爱情,给予了热情的歌颂。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追求,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红楼梦》既是一本小说,又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宗教的还是皇宫贵族的、乡村民俗的都无不逼真地展现在作品中,人们可以通过它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了解、研究中国的封建社会。《红楼梦》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除了通常所说的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之外,它还有一些令其它小说相形见绌的艺术特色。首先,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我国书法、绘画、雕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手法,巧妙地将它们融汇于他所描写的人物或场景之中,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致使《红楼梦》令人百读不厌,成为中国小说艺术的顶峰。其次,《红楼梦》一反以前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传统思想和写法,避免了人物性格的绝对化,毫无讳饰地如实写出人的复杂性。再次,细节描写特别出色,它写了许多家庭生活琐事,善于透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反映生活的本质,揭示生活的意义。第四,高度艺术化的语言。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形象化,写景语言的诗意化,叙述语言的形象化,描绘语言的抒情化,俗谚口语的大众化等方面。《红楼梦》把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为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艺术影响。但小说流露出的色空观念和“补天”思想,都表现了作者的时代局限。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根据曹雪芹的原意,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结局。但又添写宝玉中举、出家为僧和贾府复兴、桂兰齐芳等情节,却违背了曹雪芹的意愿,削弱了原书的反封建意义。《红楼梦》的版本可分两大系统,一是手抄本,一是印刷本。手抄本系《红楼梦》问世后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以前,以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这些抄本一般都附有脂砚斋、松斋和畸笏叟等人的评语,书名亦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称“脂评本”或“脂本”。脂砚斋,姓名不详,但是《红楼梦》最早的评论者,从评语看,他与曹雪芹关系十分密切。评语对研究《红楼梦》的生活依据、创作过程、写作技巧和曹雪芹的家世、生平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脂砚斋评八十回本,是《红楼梦》最早的本子,比较接近原著。现存脂评《石头记》计有十一、二种,主要有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前两种本子已残缺不全,只有庚辰本比较完整。印刷本系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将传抄的八十回本和高鹗续的四十回合在一起,以活字版排印出来,从而结束了《红楼梦》的抄本时代。此书全称《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乾隆五十七年(1792)又“补遗订讹”重新排印,上述两个本子通称“程高本”,前者为“程甲本”,后者便是社会上最流行的“程乙本”,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本子。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的版本,便是根据“程乙本”,再参照其它重要版本,经今人启功注释,周汝昌、周绍良等校订标点而成的,是目前最好的注释本。

《红楼梦》

《红楼梦》 系一部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曹雪芹著。曹雪芹 (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溪。清代伟大的小说家。相传原籍河北丰润,清兵入关后正白旗内务府籍。出身望族,曾祖到父辈三代世袭江宁织造,故幼时曾经历了一段豪华富贵的生活。后家业被抄没,家道衰落,过着穷困生活。家庭的变化,使他对封建社会的腐朽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他晚年创作 《红楼梦》 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
《红楼梦》 这部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原名为 《石头记》; 后四十回据传是高鹗续写,书名也由 《石头记》改为 《红楼梦》。它主要以封建贵族贾府的家庭生活为题材,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青年男女为主要人物。故事写贾宝玉衔玉出生,为贾府老太太贾母所钟爱; 林黛玉丧母失恃,投贾府来依外祖母家。二人逐日在一起生活,耳鬓厮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产生了爱情。通过共读 《西厢》,互诉肺腑,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许许多多猜疑、争吵、哀伤等纠葛,还有在反对贵族家庭金丝笼似的生活、反抗封建宗法制度、伦理道德和人生道路等等斗争中的相互支持,两个人的爱情成熟了,达到了相互心灵默契的地步。但后来贾母令宝玉与封建淑女薛宝钗成了婚,黛玉殉情泪尽而死,宝玉心灰意冷,出家而去。二人的爱情以悲剧结束。此外与宝、黛二人的爱情生活相联系,作品还描写了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贾母、贾政等贾府的主子们和晴雯、袭人、鸳鸯、香菱等贾府的丫鬟仆人,以及与贾府有联系的上自王公大臣,下至村夫走卒等各个阶级、阶层的人物的活动,描写了贾府由盛而衰的历史。这些部分和全书的主要线索人物联系在一起,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红楼梦》 用宏伟的篇幅,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府这个由少数封建主子和数百个奴仆所组成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的描写,显示出那一社会不得不发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书中描写了以宝玉、黛玉、晴雯等为代表的与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描写了贾府内部掌权派与非掌权派之间,嫡庶之间、母女之间的矛盾和夫妻之间的同床异梦。《红楼梦》 描写的贾府中各种复杂矛盾的生活,可以说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曲折地反映那一时代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红楼梦》对于封建主义的叛逆者作了热情的歌颂。作者在书中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个叛逆性格的典型形象。这两个叛逆人物和当时强大的封建传统势力几乎发生全面的对抗。他们的这种反抗要求,正体现了明中叶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后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红楼梦》 在艺术上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作品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组成了一个人物的艺术画廊,其中许多人物都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尤以贾宝玉、林黛玉、王熙风、薛宝钗等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它的结构宏伟而又自然,好像完全是生活的再现,其中描写了一些波澜壮阔的大场面,也写了许多家庭生活的细节,千头万绪,参差错落,然而又脉络分明,有条不紊,完全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体。它的心理刻划异常细腻,景物描写又十分成功地衬托了人物性格和渲染了环境气氛。它的语言生动形象,洗炼自然,又非常富于表现力。因此,《红楼梦》 不愧为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感觉到封建社会的趋向没落,但看不到出路,因而产生了虚无主义的色空观念; 宝、黛的爱情有反封建的意义,但这种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爱情,半吞半吐,缠绵曲折,终于殉情或出家的结局,又带有贵族阶级的色彩;后四十回的续作使小说的结构得以完整,一些篇章的片段也还精彩,但就总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来说,和前八十回有相当的差距。不过,这些缺点仍无损于 《红楼梦》夺目的光辉。

红楼梦

书名。曹雪芹著。写于清乾隆中期。曹雪芹原著只有80回,后由高鹗续作40回,成现在通行的全本120回小说巨制。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与婚姻为线索,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实际揭露清中叶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正在走向衰亡,特别是满族贵族统治阶级由东北崛起,至入关后统治全国百余年,已经日趋没落。同时,反封建的叛逆势力也在进行斗争。是从社会矛盾、人物形象、语言服饰等各方面对清代满族的写照。

《红楼梦》

原名《石头记》。清代白话长篇小说。曹雪芹作,高鹗(约1738~约1815)续成。所传版本甚多,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为八十回抄本系统,题名《石头记》,大都附有脂砚斋评语,比较接近原作风貌;主要有甲戌本,己卯本、庚展本; 以庚辰本较完整,一为一百二十回本系统,由程伟元、高鸭第一次以活字排印出版,并由高鹗续补后四十回,易为今名,有程甲本、程乙本。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联系广阔背景,着直描述了贾家荣、宁二府父子,兄弟、妻妾、主仆之间表现在婚姻、道德、文化、教育、财产等各方面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有不同阶级之间的压迫与抗争,也有同一阶级内部的钳制与叛逆; 有家族之间的倾轧,骨肉之间的残害,也有豪强之间的掠夺,走卒之间的诱骗。其中尤以贾宝玉、林黛玉与贾政等人之间所展开的反抗封建礼教与维护封建礼教、争取爱情自由与禁锢爱情自由的斗争最为激烈,当贾府统治者兼用高压与欺骗手段,强使贾宝玉与思想上格格不入的薛宝钗结合时,林黛玉以血泪泣诉和最后一死,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她的排挤,贾宝玉也以顿发痴呆和最后出走,表达了他同封建家庭的决裂。这场斗争和探春的反抄检、鸳鸯的反霸占、晴雯的反迫害、尤三姐的反淫乱等斗争交织在一起,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与腐败,反映了当时已经萌发的初步民主思想和传统封建主义思想的矛盾,显示了封建社会濒临崩溃和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小说结构宏大、谨严而完整,描写细腻、生动而无夸饰之痕,语言洗练、自然又绚丽多彩,特别是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风、尤三姐,乃至刘姥姥、焦大等,均为中国古代文学画廊中著名艺术典型。虽然书中对封建大家庭之没落不时流露出悼惜之情,在批判现实的同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悲观、虚无色彩,但瑕不掩瑜,仍以其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之高峰。小说问世以后,曾对当时和后代文学创作产生巨大影响,不仅续作、专论数量空前,而且广为后来的诗、词、小说、戏曲乃至今天的电影、电视所取材,并且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对它的探讨和研究,亦被视为一种专门学问,称为“红学”。

《红楼梦》

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全书120回。前80回由清代曹雪芹所作,后40回为后人续作,一说为高鹗(约1738~约1815)所续,另一说为高鹗、程伟元(?~约1818)共同续作。全书内容以贾、史、王、薛4个家族的兴衰史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揭露了地主贵族的荒淫腐败,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婢的反抗行为,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全书写了400多个人物,塑造了一批血肉饱满、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细节描写十分出色,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表现力。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文学中的佳作,国外有10余种译本。此书版本较多,曹雪芹的未定稿名为《石头记》。清末书坊印行时曾题作《金玉缘》。本书的版本可基本分成两个系统。一为脂本系统,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80回传抄本系统,主要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蓼生序本、苏联列宁格勒亚洲图书馆藏本等。二为120回排印本系统,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第1次木活字排印的《新镌绣像红楼梦》,称程甲本,第2年(1792)又增删修订重新排印,称程乙本。程乙本对程甲本增损修辑1000余处,改动近2万字(对前80回改动1.4万字)。从乾隆年间到1927年,广泛流行的各种翻刻本多以程甲本为祖本。1927年,受胡适《红楼梦考证》的影响,上海亚东图书馆校订出版胡适所藏的程乙本。此本开始广泛流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3种不同本子的《红楼梦》。其中,以1981年本(1996年又经修订)为比较接近曹雪芹原稿的完整版本。较好的版本还有199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红楼梦》和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汇集历史上8种有影响的评点本《八家评批红楼梦》。现行的版本是以程乙本为底本,由周汝昌、周绍良校订,启功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校注本。


《红楼梦》

越剧剧本。1959年,上海越剧院徐进,根据曹雪芹同名小说改编。全剧共12场。同年被作为纪念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进京演出,受到周总理的称赞。1962年被拍成彩色电影,1963年被朝鲜译成同名“唱剧”,1985年摄制成2集电视剧,并荣获首届中国电视连续剧“鹰仆奖”二等奖。全剧从林黛玉进贾府入手,至贾宝玉出走作结,围绕描述宝、黛爱情的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1993年,被收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