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灯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红灯记鼓词。清佚名撰。四卷,二十八回。五万余字。写明正德年间,宦官专权,户部尚书赵明、兵部侍郎孙安, 系同郡人, 一同辞官归隐,赵女兰英许孙次子继高。 后, 孙安死, 孙家败,赵朋生悔婚之念,杀婢嫁祸继高,陷之于狱。赵兰英誓不别嫁,与婢男装进京,谋救继高。时继高兄继成已中状元,且招赘相府。历尽曲折,继高终被释出狱,孙氏全家团聚。以十言韵文及叙事散文为主,语言精炼、通俗,每回均以四句诗开篇,间插民间风俗,有助于民俗学之研究。有清石印本,民国年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等。 127 红灯记京剧现代戏,阿甲、翁偶虹根据同名沪剧改编。取材于电影剧本《自有后来人》。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东北。祖孙三代异姓人组成的家庭为抗日默默工作着。铁路工人、共产党员李玉和传递密电码,由于叛徒王连举告密,与母亲、女儿先后被捕。他们在狱中同日本宪兵队长鸠山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李玉和、李奶奶英勇牺牲,李铁梅在群众帮助下,终将密电码送交北山游击队,取得斗争的胜利。剧作歌颂了李玉和一家人临危不惧、临难不苟、前仆后继的崇高品格,反映了东北人民所进行的英勇抗日斗争。该剧在舞台艺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为京剧表现现代生活摸索了一条新路。该剧演出后,先后被秦腔、晋剧、粤剧、汉剧、河北梆子、豫剧、评剧以及歌剧、维吾尔族歌剧等移植、改编,影响很大。 《红灯记》这是一出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某家庭一家三代人前仆后继为保护中共地下党的密电码,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不屈不挠斗争的京剧现代戏。它是由阿甲、翁偶虹根据上海爱华沪剧团同名沪剧改编的〈沪剧《红灯记》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
《红灯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所进行的英勇斗争,歌颂了李玉和一家人的大无畏的崇高品质。全剧笼罩着悲壮的革命气氛。“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中大段念白以及深情激昂的唱段有极强烈的感染力; 其他各场如“赴宴斗鸠山”、“刑场”也都很感人。《红灯记》有些唱段深受人们喜欢,如“提篮小卖拾煤渣”、“我家的表叔数不清” 等。 《红灯记》是京剧艺术形式表现现代革命生活的一次成功尝试。 红灯记京剧。1962年上海爱华沪剧团根据电影剧本《自有后来人》改编为沪剧,1963年中国京剧院根据沪剧本改编为京剧。描写李玉和同他的母亲、女儿三代人,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的革命活动。全剧构思巧妙、对白精练、情节感人。在60年代传统剧种编演现代戏的热潮中影响较大。 《红灯记》京剧现代戏。阿甲、翁偶虹根据沪剧同名剧目以及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1964年由中国京剧院参加第1届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秘密战斗在东北日寇铁蹄下的铁路工人李玉和一家三代革命者,为保护“密电码”与以鸠山为首的日本鬼子斗智斗勇、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初,拍成电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