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红烛》hongzhu

现代诗集。作者闻一多。1923年9月出版。集中诗歌均为诗人留学美国期间的创作。歌颂祖国的文化,追求真美的艺术,深思宇宙奥秘,探索青春意义,讴歌爱情,缅怀友谊,构成了《红烛》的丰富思想内涵。而其一以贯之的中心,则是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为祖国进步事业的献身精神。
身居异国的年青诗人,由于饱受种族歧视的缘故,因而这时期的诗歌带有更为突出、更为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思。《红烛》中的《忆菊》、《太阳吟》,都是表达诗人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代表作,其中真切热烈的感情通过充分想象的诗歌语言表达了出来,读起来感人至深。在《太阳吟》中,诗人以太阳为诉说对象,缠绵曲折地抒发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诗人在这里赋予太阳以多种含意,它时而“逼走游子底一出还乡梦”,时而又以其“火”烘干游子底盈眶“冷泪”,时而又依靠运转的太阳传递家乡信息,时而又把太阳直接看作是自己的家乡,想象奇特,取比合理,反复咏叹,情感多变,层层深入地抒发了诗人怀念祖国,怀念家乡的热烈情感。作为《红烛》诗集的序诗《红烛》一诗,则从献身的角度抒发了诗人崇高的爱国热情,诗人以“红烛”为象征,表达了烧掉自己,“创造光明”的赤子之心:“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贴切的比喻、形象的语句,充分表达了诗人流水般的激情和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
闻一多虽然是格律诗的积极提倡者和实践者,但却能在多数的作品里摆脱了形式主义的弊病。他创作《红烛》是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严肃创作态度的。这些诗歌从行数、节数、音韵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却以谨严精练的字句、意致幽窈的风格,表现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美好理想,并以贴切的象征、大胆的幻想和夸张,使诗歌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调。

《红烛》

是闻一多的第一本新诗集。《红烛》最早的版本是1923年9月,由泰东书局出版的,诗集中共收入诗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62首,其中分为“李白”“夜雨”“青春” “孤雁” “红豆” 5篇。《红烛》 中的作品,大多是闻一多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大多数作品中流露出思恋祖国之情和对美国的侵略势力的极度不满。《红烛》中的大多数作品反映了 “五四”以来青年要求思想解放、求索真理的精神风貌。诗集中收入了作者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太阳吟》、《忆菊》、《西岸》、《雪》、《红豆》、《国手》、《艺术上的忠臣》、《黄鸟》、《春之首章》、《色彩》、《去思》、《钟声》、《印象》、《红烛》等等。诗集中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爱情的讴歌、对自然的赞颂、对生活的思考、对劳动的颂扬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批评等等。闻 一多的诗歌创作,取材广泛,题材丰富,讲究构思,注重意象,着意提炼,音韵铿镪,色彩浓烈。《红烛》是闻 一多的 一本风格独特、具有独创性的新诗集,为中国现代诗坛增添了绚丽的光彩。1955年,《红烛》被收进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闻 一多诗文选集》之中。

红烛

诗集。闻一多著。1923年出版。收诗62首,分5篇。多为留美时作。大都是对祖国的怀念和歌颂,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形式整齐,音调铿锵。

红烛

独舞。编舞:李静波,作曲:刘连生;辽宁歌舞团1982年首演于沈阳;演员:徐培力。舞蹈借红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之意塑造了红烛姑娘这一具有忘我献身精神的艺术形象。1982年参加辽宁省舞蹈比赛,获一等奖,87年获省政府创作奖。

《红烛》

现代诗歌集。闻一多著。1923年9月泰东图书局初版。全集分为“李白篇”、“雨夜篇”、“青春篇”、“孤雁篇”、“红豆篇”,包括序诗《红烛》在内,共收诗103首。有热烈歌颂纯洁爱情的《红豆》、《国手》、《香篆》;有追求光明、揭露封建统治黑暗的《红烛》、《西岸》;有表现对生活哲理性思考的《玄思》、《钟声》;有赞美色彩与幻美的《李白之死》、《剑匣》、《色彩》。以上诗歌多具有唯美的倾向,而最有代表性的是抒发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诗作:《孤雁》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忆菊》热情歌颂了“如花的祖国’; 《太阳吟》抒写的是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热切思念。诗集通过描绘爱国青年的思想风貌,体现出 “五四”时代的精神,且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感情真挚,音韵铿锵,有着浓丽的风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