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纳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纳衣nàyī纳,通“衲”。南北朝时指贫民所穿的粗布衣。后多指僧人取人弃去之布帛缝衲之僧衣,也称百衲衣。《宋书·徐湛之传》:“(会稽公主)以锦囊盛高祖纳衣,掷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为汝父作此纳衣。’”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慧持》:“持形长八尺,风神俊爽,常蹑草屣,纳衣半胫。”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比丘高行制贪,不受施利,舍弃轻妙上好衣服,常拾取人间所弃粪扫中破帛,于河涧中浣濯令净,补纳成衣,名粪扫衣,今亦通名纳衣。”《大乘义章》卷一五:“言纳衣者,朽故破弊缝纳供身,不著好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