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经济体制改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经济体制改革jingji tizhi gaige指改革旧的经济体制中的不切实际的经济组织形式、经济机构和经济管理方式使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实质是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变革。 《经济体制改革》介绍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情况的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16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社址在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1983年创刊。主要栏目有企业改革、县级经济改革、经济学家、改革思想介绍、政府职能转换、价格、金融、财税改革等。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变革。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湖南在“一五”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以条条管理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在“一五”末期,这种条条管理为主的经济体制的弊病就暴露出来了,抑制了地方的积极性。于是在“大跃进”时期,进行了以扩大地方权限为中心的改革,中央把在湘厂矿下放给省管理,同时,相应地下放了计划管理权限、基建审批权限、财政和税收以及劳动管理权限,这使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高涨,推动了“大跃进”。这个时期,湖南省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大办交通。地方工业虽有发展,但基建战线过长,劳民伤财,浪费增大。在60年代初,根据中央精神,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认真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以来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方案。这次调整。中央重新强调了统一领导,中央集权,实行以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凡是产品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分配的重点企业,由条条直接管理。这样,在“大跃进”中下放的中央在湘企业,又纷纷上收中央各主管部门。这次体制改革,以条条收权为主。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又开始了第三次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和1980年开始了湖南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1984年秋拉开了湖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