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经营规模 |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
释义 | 经营规模scale of operation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要素的投入量或产出量所反映的生产能力。包括投入规模和产出规模。以投入的生产经营要素的数量衡量的规模是投入规模,以产出的产品数量衡量的规模是产出规模。 确定适度经营规模的方法 选择短期规模和确定适度经营规模主要有如下方法: ❶比较法。是应用统计的方法, 分析生产经营要素的利用情况, 列表比较规模效益, 确定农业企业的适度经营规模。 ❷成本曲线法。亦称“最低成本法”。通常根据农业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 描点作出短期成本曲线(SAC), 再作短期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亦即长期成本曲线 [或称“计划曲线” (LAC)如图]。长期成本曲线的最低点(M)相对应的规模就是农业企业的适度经营规模。 SA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LAC: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成本曲线图 SA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LAC: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成本曲线图 ❸综合评价法。是综合比较各种生产经营要素利用程度的方法, 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确定生产经营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的最佳值和最差值, 并根据其在农业企业规模效益中的重要程度确定权数P1 。最佳值和最差值根据式(1)和(2)确定: ![]() 式中(1)、式(2)中m ![]() ![]() ![]() 把不同量纲的值转化成同量纲的值。第三步,分别计算1组n个评定系数的加权平均数SRe,亦即规模效益系数。规模效益系数SRe的理论值在0~1之间,越接近1,其规模效益越高,规模越适度。 ❹回归分析法。主要形式有生产函数回归分析和成本函数回归分析两种。生产函数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y=a·x1b1·x2b2……Xnbn(5) 式(5)中y为总产出;a为回归常数;x1为第i项生产经营要素;b1为x1的生产弹性系数,n个生产弹性系数之和是规模报酬系数RTS式(5)中 y为总产出;a为回归常数; x1为第i项生产经营要素; b1为x1的生产弹性系数,n个生产弹性系数之和是规模报酬系数RTS(returns to scale), 即: RTS大于1,规模报酬递增;等于1,规模报酬不变;小于1,规模报酬递减。生产经营要素的平均边际价值生产率MVP marginal value producti vity反映其利用效率, 计算公式如下: MVP1=bix Gy/Gx ![]() 式(7)中 Gy为该规模组产出的几何平均数; Gx ![]() ❺边际(增量)分析法。是运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均等原理进行经营规模的短期决策。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 表示增加该种产品是有利的, 应扩大其经营规模; 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 表示增加该种产品的生产是不合算的,则应缩小其经营规模;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则是最佳经营规模。此外,还有盈亏平衡点分析法、线性规划分析法都可用于确定农业企业的短期最佳经营规模。 经营规模的变化 农业企业的经营规模, 一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扩大。在具体条件下, 因受经营规模诸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在资本主义国家, 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美国1880~1969年的90年间,农场的平均土地面积由54公顷增加到158公顷。大农场的数目显著增多, 仅在1970~1980年10年间, 销售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上的大农场增加4.8倍。法国平均每个农业企业的农业用地由1892年的6公顷增加到1970年的21公顷,5公顷以下的农业企业占农业企业总数的比例由1892年的71.3%下降为1970年的27.2%,而同期5~10公顷、10~20公顷、20~50公顷和50公顷以上的农业企业所占比例分别由13.8%、7.5%、5.9%、1.5%上升为15.8%、23.2%、25.4%、8.4%。联邦德国平均每个农业企业的农业用地面积由1949年的7公顷增加到1976年的12公顷, 2公顷以下、2~5公顷、5~10公顷的农业企业占农业企业总数的比例由1949年的30.8%、28.6%、20.8%下降为24.7%、12.0%、17.0%, 而同期10~20公顷、20公顷以上的农业企业由13.2%、6.6%上升为20.2%、20%。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企业经营规模发生了双向变化。苏联国营农场的平均耕地规模逐年缩小, 由1960年的1.07万公顷减少到1976年的0.6万公顷; 集体农庄的平均耕地规模逐年扩大,由1940年的600公顷增加到1976年4 400公顷。在中国历史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农家的平均耕地面积是逐渐减少的, 在1870年为1.37公顷,1933年仅0.9公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经过土地改革, 1952年个体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为0.93公顷; 全国农村实现农业合作化后, 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平均耕地面积为150公顷。在人民公社化时期,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平均耕地面积达4 000公顷,明显超过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1978年以来, 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推行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至1982年, 生产大队平均耕地面积为129公顷, 生产队平均耕地面积为15.7公顷, 承包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为0.5公顷,转向了适应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小规模经营。中国国营农场的平均耕地面积则呈扩大趋势, 1949年为1 154公顷,1960年为1 173公顷,1983年为2 140公顷。 实现农业企业的适度经营规模,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企业经营规模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扩大, 社会主义国家也在继续调整农业企业的经营规模。在调整过程中, 小规模农业企业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从世界不同规模农业企业的分布看(见表),小规模农业企业占农业企业总数的65.4%。可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小规模农业企业将与大、中型农业企业并存。中国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村家庭承包户的经营规模将有所扩大, 实现其适度的经营规模。 世界不同经营规模农业企业的分布
经营规模scale of operation一个经营单位占用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或者一定时期生产的产品量与提供的劳务量。经营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性能和劳动协作的范围;生产过程的结合方式与专业化程度:原材料供应与产品销售的条件;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产品分配形式;经营管理水平等。不同的经营规模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不等。能获得其他规模不能获得的超额收益的经营规模称为适度经营规模。衡量农业企业经营规模的指标主要有:土地面积、投资数额或主要生产资料的装备量、农业生产劳动力数、年总产量或总产值以及具体的管理对象指标,如畜禽数等。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