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结构主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结构主义jiegou zhuyi,Structuralism

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种哲学学说。它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提出的语言学模式为基础发展而来。索绪尔将语言和言语加以区别,认为言语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符号,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言语表达时必须遵循的约定规则。符号的意义依赖于符号系统而获得。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把索绪尔提出的模式应用于人类学的研究,创立了结构主义哲学。他认为,认识的对象不是事物的现象,而是以共时态观察获得的现象的内在结构,事物的现象只是结构的组成成分,成分的意义取决于结构。他用此方法解释了巴西印第安人的亲属制度、图腾和神话,使结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被确立下来。在他之后,拉康、福柯、阿尔都塞对结构主义哲学加以发展,使结构主义成为一个广泛的哲学运动。
瑞士心理学家皮阿热将共时性观察与历时性观察结合起来,说明认识是一个结构连续再组织过程。巴特尔、德里达又将结构看成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东西,破坏了列维一斯特劳斯提出的静止结构,而形成了后期结构主义。不过,前期的结构主义方法在西方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结构主义

见“哲学”中的“结构主义”和“民族”中的“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

当代盛行于西方特别是法国的一个哲学思潮。作为方法论,它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其先驱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首倡把结构分析方法用于语言学研究,强调撤开语言的外部因素的变化去找出它的内部结构。参见“索绪尔”。60年代,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 Strauss,1908—)把上述方法用于原始思维和神话学的研究,企图在找出社会生活诸因素之间的结构,如亲族结构,神话结构。从而命名这种方法具有了普遍意义。认为与语言相类似,这些结构是人的无意识结构的投射,并且在不同时期重复出现。如果找出这些结构,人类学就可上升到客观化、模式化的水平。法国文化史学家福科(Michel Foucault,1926—1984)在文化史的研究中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提出了以“知识型”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主义。现代精神分析学家拉康(Jacques Lacan,1901—)则创立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60年代末产生了以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1918—)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它主张用结构主义方法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此外,美国的乔姆斯基亦被看作结构主义的代表,他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被应用于逻辑学、计算机等领域。

结构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法国为中心,迅速扩展到英、美、前西德、意大利、丹麦,并对前苏联、前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产生影响的文学理论。这种理论影响所及,几乎遍及文学艺术的一切领域,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诗歌到戏剧、电影。结构主义的思想根源,可以上溯到20世纪初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坦 (1889—1951) 的《逻辑哲学论》(1992)。他认为世界是由许多 “状态” 构成的总体,每一个 “状态” 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就是这个 “状态” 的结构,也即研究的对象。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 首先把结构主义思想运用到语言研究上。列维·斯特劳斯的 《神活的结构研究》 使结构主义正式进入了文学理论领域。结构主义的东方学派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就出现过结构主义的先锋——形式主义的理论。50年代,前苏联开展了符号学的研究。60年代又进行诗学的结构研究。
结构主义者的理论尽管千差万别,但有共同的东西。事物的结构是一个内在完整体系,它决定各部分的关系和意义,而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结构内部可以按一定规律产生组合排列的变化。这种理论有两个明显的缺点:
❶结构主义者强调一个系统的内部关系,显然同时排斥系统的外部关系。就文学这个系统而言,它们是不考虑产生作品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作者的世界观的。这样,文学就成为一个僵化的机械的系统。
❷结构主义者在强调内部组合排列变化的时候,讲的是量的变化,他们很少提到事物可能有质的变化。这样,这种理论势必阻碍革新,具有保守的、维护旧系统、旧秩序的倾向。
到目前为止,西方结构主义者的研究大约分三个方面:
❶从语言学出发,以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为主要任务,如托多罗夫的 《〈十日谈〉语法》 (1969);
❷以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的假设为依据,努力发掘神话和童话中的无意识结构,如斯特劳斯对希腊神话和印第安神话的论述,布多对法国童话的分析;
❸就某种文学体裁内部模式的演变进行论述,如史柯尔斯关于近代欧洲小说发展的理论。

结构主义

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法国的一种方法论哲学思潮。其先驱者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体系或结构,强调研究各种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他区分了言语和语言,言语是个人的经验现象,语言是全社会的符号系统。他还区分了语言的共时性结构与历时性结构、外部语言学和内部语言学等。索绪尔的观点为后来的结构主义方法奠定了基础。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继承发展了这些观点,从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结构主义的理论,创立了结构主义人类学。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人的无意识活动,提出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福柯运用这一方法研究思想史,形成结构主义历史哲学。阿尔都塞在研究马克思的著作时也运用了结构主义方法,被人称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结构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它是以结构主义方法为核心的一种渗透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学科领域的哲学思潮。列维—斯特劳斯、拉康、福柯、阿尔都塞的观点属于前期结构主义,其共同特征是强调模式的作用,通过模式来把握事物的内在结构。模式是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形式,它需要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得到检验和修正。模式的转换形式应该是能够预测的,以便适应结构整体和各部分的变化关系并给予正确说明。前期结构主义还重视共时性结构的研究,认为结构既没有来源,也没有发展过程,历史是结构的外在排列,否认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由于对结构的不同看法,出现了后结构主义,其代表人物是巴尔特和德里达。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强调结构的变化发展,否定固定的结构,注重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关系。巴尔特在文学批评理论中提出了第一意义系统(作品的符号系统和作品所表达的观念)之外还有第二意义系统(读者对作品的领会)的观点,认为意义结构是无穷变化的。德里达在他的书写语言学中也十分强调变化规则和差别的作用,否认存在着固定的意义结构。后期结构主义虽然注意到了结构与历史的联系,但是又过分夸大了结构的流动变化,以至最后趋向于对结构的否定。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发生认识论,探讨了认知结构的起源,强调了认知结构是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这些观点被称作发生学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思潮在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文学理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的一些主要观点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文化符号学理论等,具有显著的方法论意义,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e

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欧美的文艺理论思潮。它是一种方法,涉及所有领域: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文学艺术方面的小说、戏剧、诗歌、电影等等。通常认为瑞士语言学家斐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大纲》是结构主义的开端。结构主义者认为,西方文化只讲局部,忽略了文学的整体结构。因此,他们主张从大的系统方面来考察、研究文学的总体结构和它的规律性,因为在他们看来文学结构是一个内在的完整的体系,作品的价值是由其整体结构决定的,而不受作家世界观的制约,也不受其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他们重视探索文学作品的模式,不注重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法国批评家谢拉·谢奈德1965年概括结构主义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决定作品的意义的是其本身的结构,而不是外界其他的因素;二是作品结构是个内在的框架,它体现客观可知性,不受心理分析学或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三是结构分析可以使作品与批评家之间产生时间上的距离,从而发现作品的新意。因此,他们试图从多角度探索文学作品的结构,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结构;以精神分析学的假设为依据,研究神话和童话中的无意识结构;还从文学体裁内部模式的演变进行研究。著名的结构主义理论家有: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巴尔特、苏瑞奥,英国的弗拉亥,美国的史柯尔斯,意大利的托多罗夫,等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