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维吾尔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口约为721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数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使用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中心、和田、罗布3个方言。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大多数维吾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维吾尔”其意为“团结”、“联合”。维吾尔族人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及后来的铁勒。铁勒是西突厥汗国的一部分,于7世纪建立了回纥汗国,与唐代保持友好的从属关系。回纥后改称为回鹘,9世纪时迁入新疆与当地的各族居民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擅长种植棉花、葡萄和园艺生产,其经济发展很快。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维吾尔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自治区在工农业和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029 维吾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古称“回纥”、“回鹘”、“韦纥”、“袁纥”等。主要聚居在新疆天山以南,少数分布于湖南桃园、常德等县。人口7214431人(1990)。语言系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古时用回鹘文,后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吾尔文。建国后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维吾尔文。现复用老维吾尔文。先后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等。十一世纪渐改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擅歌舞。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回纥灭突厥汗国,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封建汗国。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汗国亡,大部分西迁至新疆,与当地各族杂处共融,逐渐形成维吾尔族。1955年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weiwu’erzu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男人外面穿着斜襟、没有扣子、长到膝盖的衣服,一般都系腰带;女人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连衣裙,外面套背心。男女都喜欢戴绣花小帽,穿长统皮靴。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喜欢弹着冬布拉唱歌、跳舞,喜欢吃牛羊肉和奶制品。他们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

维吾尔族Weiwuerzu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聚居在天山以南的绿洲地区,也有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人口为721万人(1990年)。维吾尔是本民族的自称,含有“联合”、“协助”的意思。维吾尔族的前身是战国时期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的“丁零”,后来大部分人因战乱西迁至现在的南疆地区,吸收、融合了当地的一些其他民族,逐步发展、形成了维吾尔族。通用维吾尔语,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吾尔文。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男子穿的长袍称为“袷袢”;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穿黑色对襟背心,现在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爱戴“尕巴”(四棱小花帽)。耳环、手镯、项链是妇女喜爱的装饰品。维吾尔族农民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瓜果是生活必需品。维吾尔族农民的住房一般用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内设有壁炉,以烧柴作饭和取暖。门前往往种植葡萄,形成凉棚,房前屋后多栽种着桃、杏、苹果、桑树等。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特别著名的有和田地区的地毯和丝绸,莎车县的巴克衫绸,喀什市的绣花小帽,伊宁市的莫合烟和长筒皮靴,英吉沙县和库车县的小刀等。维吾尔族有着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字丰富多采,流传极广的“阿凡提的故事”,反映出维吾尔族人民的智慧与幽默。维吾尔族能歌善舞,“赛乃姆”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达甫”(手鼓)、“独他尔”、“热瓦甫”是维吾尔族的民族乐器。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又叫库尔班节或献牲节)、诺鲁孜节。

维吾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5957112人(1982年)。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古代用回鹘文,公元11世纪后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吾尔文。源出于公元前3世纪时的丁零人,唐朝称回纥,元明时,始称“畏兀儿”。公元774年,回纥部落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游牧的封建汗国。公元840年汗国亡后,西迁新疆,与当地各族逐渐混合形成维吾尔族。由游牧向农业转变。文化也有所发展。尤以歌舞著称。主食有馕(烤饼)、抓饭、面条、菜、奶等。节日喜庆时吃抓饭,喜用瓜果。尤以吐鲁番的葡萄,伊犁的苹果,鄯善的甜瓜驰名国内外。手工业也很发达。和田的地毯、美玉和喀什的绣花小帽,伊宁的长筒皮靴,库车的“砍土曼”,深受本族人民和各地人民的喜爱。维吾尔族植棉和棉织业历史悠久,男子一般穿棉长袍(袷袢);妇女多在无袖连衣裙外着黑色对襟背心,现在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爱戴“尕巴”(四棱小花帽)。信奉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少量属依鄯派。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开斋节),库尔班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1949年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7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科学技术也有较大发展。

维吾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极少数分布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县。5,957,112人 (1982年)。唐天宝3年 (公元744年),回纥部落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游牧的封建汗国。唐开成5年 (公元840年),汗国亡,陆续西迁,其中大部分移居新疆,与当地各民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维吾尔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吾尔文字。历史上曾先后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和佛教,10世纪末叶起逐步改信伊斯兰教。解放前封建地主经济占优势,资本主义经济亦有一定发展。解放后实现了社会改革,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传有《十二木长姆》、《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民族医学文献等文化遗产。音乐歌舞蜚声国内外,民族乐器多种多样,造型精巧。壁毯和丝绸极富艺术特色。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

民族的名称,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讲维吾尔语,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现有人口为7207024人,其中聚居在新疆现有人口 7194675人(1990年统计)。
维吾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专家和学者对它的族源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渊源于丁零,有人认为由匈奴发展而成,近年又有人提出它主要由乌揭演变而来。任何一个民族的祖先都不是单一的、纯血统的,维吾尔族确实含有丁零、匈奴和乌揭的血统,不过或多或少而已。这些古代民族都形成于2300年前,可见维吾尔族的历史至迟可追溯到那时。
早在周朝初年,蒙古高原的东北部有丁零(最早译作“丁灵”),南部有匈奴,阿尔泰山一带有乌揭。秦末汉初,匈奴冒顿单于强盛,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北征坚昆、浑庾、丁零、薪黎,建立了匈奴单于国。公元前176年,匈奴的右贤王又征服了乌揭、楼兰及以西的西域26国,于是丁零和乌揭都成了匈奴的属部。东汉后期,匈奴衰弱,鲜卑西攻,丁零南下,乌揭东进。到了东晋和南北朝,这些民族大融合的结果,形成了东起蒙古高原,西至东罗马帝国的铁勒族。其中袁纥、乌护为乌揭发展来的,浑、拔曳古是由匈奴发展来的,契苾(解批)、多览葛(多澜)、仆固(莫允)是由鲜卑发展而来,副伏罗(薄落)、同罗、斯结、都播是由丁零发展而来。到了隋末唐初,九姓乌护(又译九姓乌古斯)和十姓回纥(由袁纥改译而来)组成了回纥族,成为九姓铁勒的强部,回纥汗国建立后,蒙古高原的其余铁勒部落都逐渐融合于回纥中。唐朝后期,回纥改译为回鹘,元朝至明朝,又译为畏兀儿。多数学者认为,回纥、回鹘、畏兀儿,都是aighur的不同汉字音译。清朝称之为回子;又因宗教人士都头缠白布(“色兰”),有时也称之为缠回。1935年(民国24年)正式确译为维吾尔。
回纥原来游牧于蒙古高原北部的娑陵水(色楞格河)流域。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首领菩萨大败东突厥可汗默啜的军队,势力扩展到蒙古高原中部的土拉河。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首领骨力裴罗统一蒙古高原,自立为可汗,创建回纥汗国,建牙帐(统治中心)于郁督军山(今蒙古高原中部的杭爱山东段),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从此回纥可汗必须经过唐朝及其他中央王朝的册封,才为部众所公认。“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助唐平乱有功,唐肃宗将亲生女儿宁国公主嫁给葛勒可汗磨延啜为妻,从此回纥称唐朝及其他中央王朝为“母舅”,唐朝和其他中央王朝称回纥为“外甥”,双方确立了“舅甥关系”。9世纪初,回纥赶走占据西域的吐蕃,统一西域,大批回纥人逐渐西迁至天山南北,并请求唐朝将译名改为“回鹘”。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攻灭回鹘汗国,回鹘部落四散奔逃。逃往南方的回鹘人为唐朝安插于淮河南北,融合于汉族。东逃的回鹘大多融合于契丹,故有“契丹半回鹘”(一半的契丹人原是回鹘)的古俗语。为黠戛斯俘虏的回鹘人则融合于黠戛斯,只有西迁的回鹘,先后建立了西州回鹘国、甘州回鹘国、龟兹回鹘国、喀喇汗王朝西回鹘国。公元1036年,甘州回鹘国为西夏攻灭后,部分回鹘西奔西州回鹘,另一部分回鹘南逃龟兹回鹘。龟兹回鹘又称“黄头回纥”,后改译为“撒里畏兀儿”,大部分融合于藏族,小部分融合于蒙古,另有一小部分保持本族的特性,1954年成立自治区时,要求改名为“裕固”,另成一个民族。西州回鹘和喀喇汗王朝西回鹘融合了原来西域塔里木盆地的于阗、疏勒、龟兹等古国的土著和汉唐西迁的汉族,又融合了散布于天山以北和以西草原的突厥、突骑族、契丹等族,人众越来越多。成吉思汗征服天山南北和中亚,西州回鹘因早年投归蒙古,得以保留国境。元朝建立后,其人以畏兀儿之名大批迁居内地,成为一等“色目”人,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用,涌现了政治家廉希宪、文学家贯云石、医学家勿思慧、农学家鲁明善等大批优秀人物。察合台汗国的蒙古统治者改信伊斯兰教,逐渐与西回鹘融合,又征服吐鲁番、哈密的畏兀儿地区,促使当地原来信仰佛教的畏兀儿人改信伊斯兰教,于是,维吾尔族逐渐形成。
回纥汗国时期的回纥人从事畜牧业生产,许多粟特人冒称回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甘州回鹘国、龟兹回鹘国、西州回鹘国、喀喇汗王朝西回鹘国的居民一部分从事畜牧业,一部分改营农业,由于都处在丝绸之路的要地,商业和手工业也比较发达,但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大多是融合于回鹘人中的粟特人。明、清时期,维吾尔族人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新中国建立后,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不少维吾尔族成了熟练的工人。维吾尔族为开发新疆、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早在回纥汗国时期,回纥人尚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回纥可汗及贵族、官吏是奴隶主统治阶层,本族平民为自由人,从外族中掠来或辗转买来的人则是奴隶,也有少数平民和贵族因犯罪或负债而沦为奴隶的。奴隶没有人身的自由和生命的安全,任凭奴隶主奴役和残害。回鹘西迁,改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后,逐渐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形成了回鹘贵族、官吏和地主、富人为统治阶级,贫农和雇农、小手工业者和小商贩为被统治阶级。伊斯兰教普遍传播后,一批宗教人士又加入了统治者的行列。统治阶级利用法律和特权残酷压迫被统治阶级;又以赋税、劳役、摊派、宗教税等名目,无情剥削被统治阶级。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天山以南还普遍存在着封建农奴制的庄园,劳动人民过着缺衣少食、穷困凄凉、饥寒交迫的生活。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民主改革,维吾尔族的劳动人民得到解放和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生产日益发展,生活不断改善,许多劳动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成了国家的干部。大批劳动人民的子女进入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通过工作实践,成为专家、学者和技师、工程师。维吾尔族干部的成长和知识分子的增多,大大促进了新疆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了全国重要的石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的供应基地和粮食、棉花的重要产地。
维吾尔族的文化十分古老和发达。早在唐朝,回纥学习汉族和突厥的文字,镌刻和树立了《九姓回鹘可汗碑》、《磨延啜碑》等石刻碑文。到了宋朝,回鹘吸取粟特文字母的特点,创制了回鹘文,普遍流行于蒙古高原西部、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和中亚各地。树立于甘肃永昌的《亦都护高昌王世勋之碑》,发现于吐鲁番的《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敦煌遗书中的回鹘文书,吐鲁番出土的大量契约和佛经,都是用回鹘文写成的。敦煌还发现过回鹘文的木刻印刷字模。蒙古汗国时期,畏兀儿人教成吉思汗的子孙应用回鹘文字母拼写蒙古语,至元朝加以改进、蒙古人创造了本族文字——蒙古文。清朝统治者又利用蒙文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又创造了满文,蒙文和满文都脱胎于回鹘文。喀喇汗王朝的西回鹘人率先皈依伊斯兰教,学习和使用阿拉伯文,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词典》、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都是用阿拉伯文撰写的。古维吾尔文字——察合台文,即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回鹘语,为元末明初的畏兀儿人创造的又一种文字。现在使用的维吾尔文即是在察合台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维吾尔诗人和文学家用察合台文和维吾尔文创作了大量诗歌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回纥人原来信仰萨满教,崇拜巫师,国家大事听从巫师的决断。回纥汗国建立后不久,又改信摩尼教,并以摩尼教为国教,大主教(慕阇)的政治地位很高。南迁的甘州回鹘、西迁的西州回鹘除小部分仍信摩尼教,或改信景教(基督教中的聂斯脱里派)外,大部分改信佛教。11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渐在塔里木盆地传播开来。东察合台汗国初期,伊斯兰教的势力又由伊犁不断扩展到吐鲁番和哈密。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维吾尔族的民族心理状态、文化艺术、生活习惯,都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维吾尔族的艺术是丰富多采的。西州回鹘在伯孜克里克千佛洞中留下了精美的壁画,吐鲁番出土的摩尼教和景教书籍不少插有彩色的图画。畏兀儿人善于歌舞,他们的歌舞大量吸取了天竺乐、康国乐、安国乐、于阗乐、疏勒乐、龟兹乐的优点,歌声婉转高亢,舞姿多有瞬目、搓颈、旋转、腾踏、抃指、反弓等动作,欢快、活泼而又轻松。代代相传的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更是闻名中外的维吾尔音乐遗产。维吾尔的图案和建筑艺术,也深受世人的欢迎。

维吾尔族

❶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维吾尔”这一族名之含义,中外史书中有各种不同的诠释:有的认为是“联合”、“团结”、“同盟”、“联盟”等之意;有的认为是“依附”、“粘结”或“凝结”之意;维吾尔族一直自称为Uyrur,意即“维吾尔族人”。这一族称曾出现在许多突厥文和回鹘文献中。在汉族文献里,对于这个族称,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译写。据现有文献研究,从4世纪起,先后曾有过“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吾”、“畏兀”、“畏吾儿”、“回部”、“回子”、“缠回”、“回”、“回民”、“生回”、“夷回”、“回人”、“乌揭”、“呼揭“、“呼得”、“伊吾卢”等20多种译名和称谓。至民国20年(1931),在汉语中才最后固定“维吾尔”这三个字作为这个民族的汉语名称,此称也与维吾尔人几千年来自称“Uyrur”这个本名接近,此后其余音译或译写都随之消失。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曾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据现有历史记载,前3世纪以前就形成了丁零、匈奴、乌揭等这些古代民族,是维吾尔族的先民。7世纪时,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民族出现于漠北草原。他们消灭了突厥汗国,于744年创建回纥汗国。曾两次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多次和亲;双方的商贸关系更为密切。840年,因内叛、天灾及黠戛斯(即今柯尔克孜族先民)兵侵入,回鹘汗国灭亡。在漠北的回鹘人除一小部分留在原居住地外,绝大部分被迫逃散到各地。他们一部分南下。还有三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其中一支到了吐蕃统治的河西走廊各地,主要是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等地,与早在武则天时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建牙帐于甘州,被称为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又一支回鹘人随王室西迁到现在吐鲁番地区。到了8世纪末叶,他们已是这里的主体民族。还有一支回鹘迁至中亚地区与早在漠北回鹘汗国统一西域时迁来这里的回鹘人聚合,并以回鹘人为主,包括原属于回鹘汗国,后进入这一地区的葛逻禄、样磨等部人,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其国境包括伊犁河流域、楚河流域、阿姆河流域、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喀什噶尔、阿克苏、和田等地区。国都设在巴拉撒浑城,后来迁至喀什噶尔。这是在维吾尔族历史发展中很重要的转折时期。在宗教信仰方面,从原来信奉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和佛教,改信伊斯兰教;在文字方面,从原来使用突厥文和回鹘文改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在漠北时主要从事畜牧业,南下、西迁后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部分人经营商业,也从事畜牧业。文化和教育有较大发展,建立了一批有名的高等学府,以经院教育形式发展民族教育,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宗教学科,而且包括医学、数学、化学、物理、哲学、政治、历史、地理、兽医学、伦理学、家庭管理学等十几门世俗学科,为各地区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喀什噶尔史》等维吾尔族学者有名著作就在此时产生。《十二木卡姆》为音乐艺术的最高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维吾尔族同各族人民一道,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于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0年来,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新疆维吾尔族人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为869.2万人。分布在全疆各地,而以喀什、和田、阿克苏、哈密、吐鲁番五地区及乌鲁木齐市、伊宁市、霍城县、巩留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苏市、博乐市、库尔勒市、和静县、轮台县、且末县、尉犁县、阿图什市、阿克陶县等较为集中。
❷中国新疆民族民俗知识丛书。齐清顺、巴哈尔古丽著。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本书叙述和介绍了维吾尔族的历史源流、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风俗民情。

维吾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天山以南为主。人口有720多万(1990年)。“维吾尔”是民族自称,意为“团结”、“联合”。其族源可远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的“丁零”。丁零被作为“铁勒”、“铁历”、“赤勒”、“敕勒”之后,铁勒是西突厥汗国的一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的先世。公元7世纪铁勒中的几部组成“回纥”部落联盟,怀仁可汗与唐朝交好。9世纪以后,在西域定居的回鹘人(详见此条)与周围古代民族融合,逐渐形成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对开发、保卫、建设西北边疆有伟大贡献,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品享誉国内外。以农业为主,擅长植棉与园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本民族文字,有新老两种,老维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新文字是拉丁化的。信奉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

自称“维吾尔”, 意为“团结”、“联合”。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大部聚居在天山以南。极少数分布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县。5,957,112人(1982年)。一般认为其先民可追溯至前三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以及后来的*铁勒,北魏时的袁纥、乌护,隋时的韦纥,唐时的回纥、回鹘和元、明时的畏兀儿; 亦有人认为还可追溯至前三世纪的“呼揭”或“乌揭”, 甚至远古塔里木盆地的原始土著居民。唐天宝三载(744),回纥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游牧的封建汗国(回纥汗国),与唐长期交好,曾两次派兵助平安史之乱, 并多次与唐和亲。开成五年(840),为黠戛斯击溃, 汗国亡,陆续西迁。其中大部分移居新疆,逐步由游牧过渡到定居农业, 在与当地民族长期相处中, 逐渐发展为近代维吾尔族。另说,西迁的回鹘人数不多,不能形成维吾尔族的主体, 应确认近代维吾尔族系古代塔里木盆地土著民族一脉相承。西迁的回鹘人曾先后在中亚和新疆地区建立过喀喇(哈拉)汗国、高昌王国,并参与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的活动。十九世纪以来曾先后配合清军粉碎英国扶植下的张格尔、阿古柏傀儡政权,抗击俄国对伊犁地区的侵占, 维护祖国的统一。1944—1949年, 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操维吾尔语, 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粟特文等文字, 解放后,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老文字。历史上曾先后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和佛教。十世纪末叶起逐步改信伊斯兰教。解放前封建地主经济占优势,资本主义经济亦有一定发展。解放后实现了社会改革,于1955年10月1日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兴建起工业企业。有《十二木卡姆》、《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民族医学文献等历史文化遗产。音乐歌舞蜚声国内外, 民族乐器品种多样,造型精巧。平日喜戴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图案花纹四楞小花帽,壁毯和丝绸,极富艺术特色。*馕、*抓饭和瓜果为日常喜爱的食品。

维吾尔族

维吾尔为湖南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该称谓既是他称,又是自称,含有团结、联合之意。据1990年统计在湘维吾尔族有5794人。湖南维吾尔族来自新疆。据史料载: 宋代维族原为哈勒的后裔,为西域回部族。属南昌国,元时属蒙古。哈勒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统帅下的一支伊斯兰军的首领。公元1227年,他率军进入甘肃、宁夏一带,由于哈勒作战英勇,被元太祖铁木真封赏,其子孙也予封官阶。公元14世纪,明太祖远征南方,哈勒后裔哈八士率领的这支伊斯兰军调至南方,赐姓为翦。公元1372年,明太祖又封翦八士为镇南定国将军。并镇守今沅陵、辰溪、常德等地。1389年翦八士卒于军中。其子曾带兵出征广西、贵州等地,屡屡告捷。明成祖封翦八士之曾孙翦常黎为常德正卫指挥,并封田、领地,从此这支伊斯兰军队后裔在常德定居下来,延续至今。至今已有26代,六百余年的历史。该族有民族语言、文字,因长期与汉族杂居,除少数阿訇外,绝大多数已不会讲维语,通用汉语。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目前保留的有《哈巴士的故事传说》、《八士与吐叶公主》、《翦姓的来历》等关于祖先的传说、故事。其妇女喜爱纺织、绣花、技艺细赋精湛。其信奉伊斯兰教,奉“阿拉”为唯一真主神。并有开斋节、古尔帮、圣经三大节日。这些活动都在清真寺进行。

维吾尔族

该称谓既是他称,又是自称,含有团结、联合之意。据1990年统计在湘维吾尔族有5794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湖南维吾尔族有7939人。湖南维吾尔族来自新疆。公元14世纪,明太祖远征南方,元代维族名将哈勒后裔哈八士率领一支伊斯兰军奉调至南方,被赐姓为翦。公元1372年,明太祖又封翦八士为镇南定国将军,并镇守今沅陵、辰溪、常德等地。明成祖封翦八士之曾孙翦常黎为常德卫指挥,并封田、领地。从此这支伊斯兰军队后裔在常德定居,繁衍至今,已有26代六百余年的历史。维族民族语言、文字,因长期与汉族杂居,除少数阿訇外,绝大多数已不会讲维语,通用汉语。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目前保留的有 《哈八士的故事传说》、《八士与吐叶公主》、《翦姐的来历》等关于祖先的传说、故事。妇女喜爱纺织、绣花,技艺细腻精湛。信奉伊斯兰教,奉“阿拉”为唯一真主神,过开斋节、古尔邦节、圣诞节三大宗教节日。其宗教活动都在清真寺进行。

维吾尔族

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极少部分在湖南桃源、常德等2县。人口为8399393人(2000),其中男4272863人,女4126530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962人,大学本科74118人,大学专科130968人,中专268105人,高中326502人,初中1850417人,小学3986342人,扫盲班213379人,未上过学663296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362609人,采掘业1781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930人,制造业17276人,建筑业2350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199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5701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8575人,金融、保险业1162人,房地产业185人,社会服务业5309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4188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5033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82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1459人,其他行业1745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3773人,专业技术人员24153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8757人,商业、服务业人员24742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362210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有关人员26549人,其他劳动者600人。19世纪以来,维吾尔人民曾先后配合清军粉碎英国扶植下的张格尔、阿古柏傀儡政权,抗击俄国对伊犁地区的侵略。1944~1949年,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新疆塔城、伊犁、阿勒泰三区的革命活动,为祖国的解放和统一做出了贡献。维吾尔族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十二木卡姆》(12部套曲)、《阿凡提的故事》等都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闻名遐迩。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未婚少女梳10多条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为2条。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方言有3种。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