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绿营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绿营兵Luyingbing

清代军制。其制与满洲八旗兵不同,是招募汉人组成的,因用绿色旗而名绿旗兵,又因是以营为主要基层编制亦称绿营兵。绿营兵除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 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在京师担任卫戍的称为巡捕五营, 与八旗步军营同隶步军统领。步军统领下辖左右翼总兵及16门(内城9门,外城7门) 千总。绿营兵的最高组织为 “标”, 下设“协”、“营”、“汛”。标分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 军标, 设于四川、新疆, 由将军统辖; 河标, 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 由漕运总督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 镇标, 由总兵统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为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 分为陆路与水师,共设水陆提督23人,惟东北三省不设。提标一般设左、右、中、前、后5营, 并辖城守营与分防营。所辖军队一般为五六千人或六七千人。统辖镇标的总兵是仅次于提督的武官,也分陆路与水师,共有83人,镇标所辖一般为三营、二营,兵力一般为三四千人。各军标下设协, 由副将统领, 协下设营, 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 营下设汛, 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兵分步兵、马兵两种。绿营兵直辖于兵部, 将官的铨叙也属于兵部。绿营兵初期作为清王朝的辅助兵力,配合八旗兵驻守京师与全国各地,并受到八旗兵的监视和控制, 中叶以后变为主力, 其兵额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60多万。清末渐裁,仅存营制而已。

绿营兵

清代汉族兵用绿旗,亦称绿营兵,或称绿旗兵。《清史稿·兵志二》: “绿营: 绿营规制,始自前明。清顺治初,天下已定,始建各省营制。绿营之制,有马兵、守兵、战兵。战守皆步兵。额外外委皆马兵。综天下制兵都66万人,安徽最少,闽、广以有水师故最多,甘肃次之。绿营隶禁旅者,惟京师五城巡捕营步兵。将军兼统绿营者惟四川。有屯兵者惟湖南、贵州。其新疆之绿营屯防,始乾隆二十五年 (公元1760年) 由陕、甘陆续移往驻防。各省标兵规制,督府得随时疏定。绿营战功,自康熙征三藩时,用旗、绿兵至40万,云、贵多山地,绿营步兵居前、旗兵继之,所向辄捷。其后平定准部、回疆、金川,咸有勋绩。乾隆四十六年增兵,而川、楚教匪之役,英、法通商之役,兵力反逊于前。迨粤寇起,广西绿营额兵23000,土兵14000,遇敌辄靡。承平日久,暮气乘之,自同治迄光绪,迭经裁汰,绿营之制,仅存而已。”

绿营兵

清代兵制。清入关后,改编的汉军,以绿旗为标志,以营建制,故名“绿营兵”。绿营的最高组织为标。由各总督统辖的称督标;由巡抚统辖的称抚标;由提督统辖的称提标;由总兵统辖的称镇标;由将军统辖的称军标;由河道总督统辖的称河标;由漕运总督统辖的称漕标。标下设协、副将领之。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统之。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外委统之。全国绿营兵,嘉庆年间为六十六万,光绪年间为四十六万二千人。绿营兵有马兵、战兵、守兵三种,在外海、内河及长江另设水师营,在京师设巡捕营。

绿营兵

又称绿旗兵。清代军制。因汉兵用绿旗而得名。兵种分马兵、步兵,江海之地设水师。兵额一般在60万人左右。清末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