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缺襟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缺襟袍quējīnpáo

清代文武官员出行时所著的一种长袍。原为便于骑马而制。右襟下部被裁下一块,平时用纽扣绾结,骑马时则解下,以便活动。清袁枚《随园随笔·原始》:“今之武官,多服缺襟袍子,起于隋文帝征辽,诏武官服缺胯袄子。唐侍中马周请于汗衫上加服小缺襟袄子,诏从之。”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三:“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战裙。”福格《听雨丛谈》卷一:“若缺襟袍,惟御用四开禊,宗室亦用两禊。”范寅《越谚》卷中:“缺襟袍,大襟下截缺块接续者。”

缺襟袍

又称“行袍”,是清代皇帝、亲、郡王外出狩猎和巡行时例穿的一种长袍。“缺襟袍,袍之右襟短缺,以便于骑马者也。行装所用”。此种袍子,是由隋朝的缺胯袄子演变而来。隋文帝(581—601) 征辽,诏武官服缺胯袄子 (即开衩袄)。便于骑马征战。清入关后,规定了行袍式样,即圆领、大襟、带箭袖,下摆开禊,袍长在膝盖以上,比常服袍约短十分之一,右前襟缺一尺,骑马时用纽扣联在里襟上。其方便程度,比缺胯袄则更进了一步。缺襟袍还可当作礼服,“京外大小文武各官,若因公出差,以礼服谒客,则行装”。见客时行袍外不用加外褂,只罩一件大袖马褂即可。

缺襟袍

满族服饰。又名 “行袍”。为清朝满族男子骑射或外出时穿着的长袍。为无领大襟长袍,袍长及膝,袖长过手,袖端作马蹄状,俗称“马蹄袖”,平时卷起,冬季袖头放下,覆指防寒。袍之下摆前后左右均开气,便于上下马,袍前部右下摆裁缺尺余,另补一幅,联以纽扣,狩猎骑射可随时解下,右腿活动自如,不被衣绊,或于补襟底端订上纽扣,将右襟底摆向内提拉与袍内纽扣相结。锡伯、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皆喜穿用。

缺襟袍

满族服饰。又名行袍。袍之右襟下摆裁缺尺余,另补一幅,联以纽扣,可随时解下,便于骑射,清代常于外出时穿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