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斯福新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罗斯福新政Luosifu xinzheng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于1933—1939年间实施的各项经济社会改革措施的总称。因其强调用国家力量大规模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摆脱危机, 从而有别于此前的自由放任政策,故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局面。1933年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39%, 农业总收入降低57%, 进出口贸易下降70%, 失业人数达1700万, 破产农户达100余万户, 1万家银行倒闭 (占全国银行总数的49%)。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急剧恶化。阶级矛盾尖锐, 工人罢工, 失业者示威游行, 饥民哄抢食品店, 小农武装反抗, 时有发生。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极不适应的状况,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为了摆脱危机, 缓和阶级矛盾,维持资产阶级统治, 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总统后, 立即改变胡佛总统任内基本上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开始了以 “救济、复兴、改革” 为指导思想的新政改革。一般认为1933— 1935年初为第一次新政,主要目的是救济、复兴;1935年中至1939年被称为第二次新政,改革是其主要目标。第一次新政期间,以 1933年3月9日—6月16日颁布的新政立法和命令最多(达70多个), 史称“百日新政”。新政主要内容为: ❶整顿财政金融措施。首先, 整顿银行。暂时关闭银行, 经检验后, 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重新开业。1933年6月16日通过《格拉斯—斯特高尔法》,迫使商业银行完全脱离投资机构, 并拟建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其次, 改革银行体系。规定凡拥有百万美元资金以上的大银行都要参加联邦储备银行, 以扩大国家银行的权限和业务控制。再次, 统制货币。1933年6月5日颁布 《放弃金本位法令》, 使美元贬值41%,以加强出口竞争能力。又次, 改革税制。强调应根据纳税能力重新分配税收。 罗斯福新政Luosifu xinzheng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实施的经济社会改革。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局面。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急剧恶化,阶级矛盾尖锐。为了摆脱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资产阶级统治,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改变以往政府一贯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运用国家权力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救济、复兴、改革”为指导思想推行新政。主要内容有:❶整顿财政金融。暂时关闭银行,经检验后,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重新开业,防止挤兑风潮;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存款实行保险,以恢复银行信誉;规定凡拥有百万美元资金以上的大银行都要参加联邦储备银行,扩大国家银行的权限和业务控制;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流通,使美元贬值41%,以加强出口能力。 罗斯福新政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期间实施的经济、政治改革。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克服经济危机,组织智囊团,提出一系列法案,促使国会通过银行条例、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和对外“睦邻政策”,称为“新政”。虽是改良主义政策,但对缓和国内危机,复苏资本主义生产,起了刺激作用。1937年后,“新政”逐渐停止实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