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罗斯福新政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罗斯福新政Luosifu xinzheng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于1933—1939年间实施的各项经济社会改革措施的总称。因其强调用国家力量大规模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摆脱危机, 从而有别于此前的自由放任政策,故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局面。1933年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39%, 农业总收入降低57%, 进出口贸易下降70%, 失业人数达1700万, 破产农户达100余万户, 1万家银行倒闭 (占全国银行总数的49%)。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急剧恶化。阶级矛盾尖锐, 工人罢工, 失业者示威游行, 饥民哄抢食品店, 小农武装反抗, 时有发生。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极不适应的状况,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为了摆脱危机, 缓和阶级矛盾,维持资产阶级统治, 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总统后, 立即改变胡佛总统任内基本上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开始了以 “救济、复兴、改革” 为指导思想的新政改革。一般认为1933— 1935年初为第一次新政,主要目的是救济、复兴;1935年中至1939年被称为第二次新政,改革是其主要目标。第一次新政期间,以 1933年3月9日—6月16日颁布的新政立法和命令最多(达70多个), 史称“百日新政”。新政主要内容为: ❶整顿财政金融措施。首先, 整顿银行。暂时关闭银行, 经检验后, 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重新开业。1933年6月16日通过《格拉斯—斯特高尔法》,迫使商业银行完全脱离投资机构, 并拟建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其次, 改革银行体系。规定凡拥有百万美元资金以上的大银行都要参加联邦储备银行, 以扩大国家银行的权限和业务控制。再次, 统制货币。1933年6月5日颁布 《放弃金本位法令》, 使美元贬值41%,以加强出口竞争能力。又次, 改革税制。强调应根据纳税能力重新分配税收。
❷调整工业生产措施。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 《全国工业复兴法》, 由国家出面协调国家、企业主及劳工间的关系, 实行工业企业的公平竞争,并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1935年7月5日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被最高法院裁决为违宪的工业复兴法中关于劳资关系的条款。1938年6月25日颁布《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❸节制农业发展措施。1933年5月12日, 国会通过 《农业调整法》, 缩小现有耕种面积,以农产品加工公司的税收补偿减耕的损失;重定农产品价格, 由政府补贴维持农产品的价格。根据该法成立农业调整局, 以控制农副产品的生产。1933年6月16日通过《农业信贷法》,成立农业信贷署,援助农民。1938年2月颁布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丰年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❹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1933年3月31日,国会通过法案, 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 为失业青年提供工作机会, 使其从事垦植和建筑。5月 12日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加强公共工程。1935年8月14日通过《社会保险法》, 对失业者、老人、残疾者提供社会保险。新政实施的结果使美国逐渐摆脱了危机, 为千百万人提供了就业和生活的保障,使经济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1935年起所有经济指标都稳步上升, 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新政缓和了阶级矛盾, 避免了法西斯上台的危险, 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新政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 大多是应急措施, 没有完整的理论依据, 但体现了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潮, 反映了现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这一总的趋向, 对美国以后历届政府的政策影响很大。

罗斯福新政Luosifu xinzheng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实施的经济社会改革。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局面。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急剧恶化,阶级矛盾尖锐。为了摆脱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资产阶级统治,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改变以往政府一贯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运用国家权力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救济、复兴、改革”为指导思想推行新政。主要内容有:❶整顿财政金融。暂时关闭银行,经检验后,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重新开业,防止挤兑风潮;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存款实行保险,以恢复银行信誉;规定凡拥有百万美元资金以上的大银行都要参加联邦储备银行,扩大国家银行的权限和业务控制;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流通,使美元贬值41%,以加强出口能力。
❷调整工业生产。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协调国家、企业主及劳工间的关系,承认工人有权组织起来与雇主谈判;要求工业企业“公平竞争”,试图限制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1935年7月5日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被最高法院裁决为违宪的工业复兴法中关于劳资关系的条款。1938年6月25日颁布《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❸节制农业发展。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由政府给予补贴的办法让农场主减耕减产,以缓和农产品过剩的压力,恢复农产品的价格;1933年6月16日通过《农业信贷法》,规定向农民提供信贷以防止破产。
❹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国家成立从事垦植和建筑的民间资源保护队,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公共工程;1935年8月14日通过《社会保险法》,对失业者、老人、残疾者提供社会保险。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迫近,新政结束。新政的实施使经济危机得到缓解,改善了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了法西斯上台的危险,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新政是资本主义范围内的改良,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它反映了私人垄断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趋势,对美国以后历届政府政策的制定影响很大。

罗斯福新政

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期间实施的经济、政治改革。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克服经济危机,组织智囊团,提出一系列法案,促使国会通过银行条例、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和对外“睦邻政策”,称为“新政”。虽是改良主义政策,但对缓和国内危机,复苏资本主义生产,起了刺激作用。1937年后,“新政”逐渐停止实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