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罗衫luóshān用丝、绢、绫、罗等质料制成的深衣形制的单衫。透气、滑爽,是皇族、贵族妇女夏季的主要服饰。唐韦应物《白沙亭逢吴叟歌》:“龙池宫里上皇时,罗衫宝带香风吹。”章孝标《柘枝》诗:“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温庭筠《黄昙子歌》:“罗衫袅回风,点粉金鹂卵。”宋徽宗《宫词》:“女儿妆束效男儿,峭窄罗衫称玉肌。尽是珍珠匀络缝,唐巾簇带万花枝。”《水浒传》第五十一回:“只见一个老儿,裹着磕脑儿头巾,穿着一领茶褐罗衫,系一条皂绦,拿把扇子。”清王韬《淞滨琐话》卷六:“三丽人已翩然而入,一衣皂色罗衫,年约十八九……丰姿艳冶,各擅风流。” 罗衫 罗衫衫的一种,为妇女穿用。衫是古代的一种上衣,在当时官吏仕庶、男女老少都可穿用,它是由“衣”演变而来。在秦朝,秦始皇改易服制,将衣、裳分开,并将上衣改为“衫”,罗衫便是其中一种女式衫,秦始皇首先令贴身宫女穿用,称之为“半衣”,后流传到民间,才称作“罗衫”。其面料多为丝、绢、绫、罗、布等,其款式为交领右衽开襟或直领对襟,宽身大袖或紧身窄袖。历代罗衫的款式变化或肥或瘦,循环往复。据《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秦始皇令妃嫔当暑披浅黄丝罗衫。”因此,罗衫成为中国古代名贵的女式服装。 罗衫 罗衫以丝、绢、绫、罗等质料制成的深衣制衫衣。是古代皇族、贵族妇女的主要服饰。式样上历代以宽身大袖和紧身窄袖两种交替变换。有高领右衽开襟或直领对襟两种领式。罗衫最早出现于秦。据《中华古今注》云: “秦始皇令妃嫔当暑披浅黄丛罗衫。” 至唐代,大袖罗衫逐渐成为时兴。有袖口肥阔竟至“四尺者”。并有很宽的绣花缘边。晚唐五代思想开放,宫中更盛行不著内衣,仅以轻纱罗衫蔽体的装束,如花蕊夫人《宫词》所云: “薄罗衫子透肌肤。” 即指这种现象。宋代,崇尚理学,社会风气保守,穿罗衫,一般衬有内衣。但仍流行大袖,有的衫子,身长120厘米,袖宽则达69厘米,超过身长的一半。由于衫袖太大,一幅布不够,需用两幅拼接,拼接处以一条金缕花边镶嵌。李清照《蝶恋花》词云: “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 即指的这种金缕缝的大袖罗衫。宋代,大袖罗衫为后妃的常服,据《宋史·舆服志》记: “其常服,后妃大袖。” 明代,大袖罗衫为后妃命妇的服饰,按《明史·舆服志》载: “皇后礼服和常服,真红大袖衣,露披、红罗长裙、红背子……。”品官命妇“大袖衫,真红色。一品至五品,紵、丝、绫、罗; 六品至九品,绫、罗、紬、绢”。并规定了具体的制式“大袖衫,领阔三寸,两领直下一尺,间缀纽子三。前身长四尺一寸二分,后身长五尺一寸,……袖长三尺二寸二分,根阔一尺,口 (袖口) 阔三尺五分……”。清代,推行满族服饰,罗衫制废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