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美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美学xeixue

源自希腊文,原义指感觉学,意指感官所感知的。德国美学家A.G.鲍姆嘉通于1750年出版了自己的《美学》专著,把美学界定为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并把它与研究理性认识的逻辑学相对立,使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正式问世。然迄今为止,美学仍是一门具有众多争论问题的学科。从美学发展的历史看,美学基本上包括美的哲学、艺术理论、审美心理学和美育四方面的内容。
美的哲学是美学的理论基础。它是从哲学角度对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真善美的关系等问题的理论所进行的分析和探讨。因此,它往往与理论家的哲学观紧相关联,也常常成为某种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如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美学都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说来,美学史上众多的美的哲学理论可以概括为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三种。客观论认为美存在于客观对象的自然属性、规律之中,或者认为美是某种客观的精神东西。前者有美是和谐、美是典型等说法,后者有美是理念等观点。主观论与客观论相对立。它认为美不在于客观对象,而在于人的主观情感、心理、意识、欲望等。正是由于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作用,才使人把对象看作是审美对象。主客观统一论则把前二种观点统一起来,认为美是主观意识与客观物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则从历史唯物论出发,认为美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类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与此同时,也形成人的审美感官,使人成为富于审美感的主体。美的哲学还有真善美的关系等重要问题,它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理论是对艺术的美学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它包括艺术的本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等问题的研究,探讨艺术的一般原理。这种理论探讨很早就已开始,在西方始自古希腊时期,在中国始自先秦。自此以后,有关艺术的理论著作就源源不断,但对艺术及艺术品的界定仍无公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艺术品逐步从少数人垄断的专利品变为群众的观赏品,从而使艺术品的范围更难限定。一切人工制品都不免或多或少带有审美功能和艺术因素,但却难于由此断定它们就都是艺术品。关于艺术的本质也出现众多的争论,最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❶艺术摹仿论。它认为艺术是一种模仿,始自古希腊时期。后来逐步演变为模仿现实,再现生活等观点。
❷艺术表现论。它认为艺术是表现,或者表现情感,或者表现人的某种意欲等。
❸艺术形式论。它认为艺术就是始自形式的东西,通过对艺术材料的变形处理,使其获得了艺术形式,也就有了艺术性。总之,应对艺术进行全面的研究,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审美心理学是对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近代德国美学家G.T.费希纳提出要用“自下而上的美学”取代“自上而下的美学”后,审美心理学成了近代美学的主体。较早,有实验美学、移情说、距离说等曾流行一时,继之而起的是精神分析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学派,对当代美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审美心理学还处在初步阶段,一般都是从心理学踏入美学领域,它与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密切关联。从心理学的一般研究转入审美心理的特殊研究需要实证和理论概括相结合。审美心理是包括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理解、意向等多种心理功能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而综合的一种高级精神成果。它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具体过程等问题,有待于日后的科学说明,这需要多门学科协同研究。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它通过自然界、社会和各种人工制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陶冶,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作为一种审美实践,产生于古代。开始它依附于教育,如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包含着美育,古希腊的教育也含有美育。后来,随着认识的发展,美育愈来愈受到重视。尤其是J.C.F.von席勒提出通过美育来变革社会、改塑人性之后,不仅使许多有识之士重视美育,而且也使美育的理论研究达到新的水平。当代许多国家,都已把审美教育视为国民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美育分为学校美育、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等。
美学是一门与许多学科有交叉关系的年轻学科。随着各门学科的发展,它的内容将会更丰富,它的对象和范围也将会日趋扩展,并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美学Meixue

关于美、艺术、审美意识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欣赏、创造美的科学或学说。美学属于社会历史学科的范围,包含着自然技术科学的成分。它与哲学,心理学及其它社会科学, 特别是艺术科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确定的区别。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虽然只有200多年, 但从古希腊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就有很多的美学思想散见于艺术创作、理论和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著作中。此后,历代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批评家,运用格言、评点、随笔、书信、序跋、专论等形式,对美学和艺术问题提出了丰富而精辟的见解。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 (Baumgarten1714—1762) 于 1750 年 出 版 了《Aesthetik》(意即 “用感官去感知”)一书,第一个提出 “美学”一词,并使之从其它学科中独立出来。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 今天的美学已是一个具有庞大体系和众多分支学科组成的综合学科。美学的研究对象十分宽广丰富。思想观点,哲学立场不同,人们对美学及其对象有不同的描述,在中国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❶研究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科学;
❷研究美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
❸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意识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❹研究形式美的本质规律的科学;
❺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综合学科,包括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等。美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生活进行审美欣赏与创造的经验总结, 而人类对美的欣赏和创造, 又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它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美学观点,培养健康高尚的美学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按照美的规律欣赏美、创造美,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和把生活改造得更美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 都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美学

美学

美学著作。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著,1836至1838年出版,共3卷。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集德国古典美学之大成。论述了美的概念与美学一般原理;艺术的历史发展;各门类艺术的美学等。参见“黑格尔”。


美学

美学著作。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著。1750年出版。美学史上第一次以“美学”命名的专著,美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参见“鲍姆加登”和“美学理论”中的“美学”。


美学

德文Asthetik的意译。源于希腊文aisthesis,原义为“感性知觉”。研究有关人类审美活动规律的科学。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次以“感觉学”(音译为“埃斯特惕卡”,意译为“美学”)为名发表专著,称之为研究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的科学,认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即美。美学从此正式得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此前,内容多附属于哲学、文艺理论等学科。此后,康德、席勒、黑格尔等人,围绕审美意识特点、自然美、审美教育、艺术本质、真善美关系等问题,创立了各自的体系,立论侧重于对美的哲学思辨。1876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提出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人的审美经验,开创了实验美学心理学的研究途径。社会学出现后,对艺术进行社会历史探讨的艺术社会学及各部门艺术美学相继出现。20世纪中叶后,涉及生产、生活的技术美学和各种实用美学,也成为重要分支。美学研究的对象众说不一,但一般都包含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等部分,具有哲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性质。


美学

美学

研究人对现实(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和美感现象的一般审美关系,特别是研究人的审美高级形态——艺术的科学。美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作为独立学科,至今只有230年。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起,就有很多美学思想散见于艺术创作、哲学、伦理学、宗教等著作中。真正把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系统地加以研究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鲍姆加登。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1877-1927)。关于美学对象的研究,从国外美学史来看,主要有4种意见:
❶以鲍姆加登为代表,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研究美。
❷以黑格尔为代表,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❸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研究艺术。
❹以立普斯为代表,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审美心理。我国从1960年起讨论美学的研究对象,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主要有5种:
❶研究艺术的规律,等于艺术理论或艺术哲学;
❷研究美的规律,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
❸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特别是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包括审美意识的特点和规律;
❹研究形式美的规律;
❺研究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美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对生活美(特别是艺术美)进行审美创造和欣赏的经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人类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它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美学观点,培养健康高尚的美学趣味,提高审美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和欣赏生活美和艺术美,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和把生活改造得更美好,都有巨大的意义。

美学


美学

研究人对现实 (特别是艺术) 的审美(创造与欣赏) 活动的特征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是研究审美规律的科学,也就是审美学。下属分支有 “生活美学” (主要研究对生活美的审美规律) 和 “文艺美学” (主要研究对艺术美的审美规律)。
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美的本质、形态 (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内容美与形式美) 与范畴 (优美、丑、崇高、滑稽、悲剧性、喜剧性等); 文艺的美学特征,文艺创作与欣赏的规律; 审美意识的本质,美感的特征、产生与发展规律; 审美理想、趣味、观点与标准; 审美教育的特点与原则等。
美学成为独立学科,至今只有230多年。但从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先秦诸子起,早就有很多美学思想散见于艺术创作、理论和哲学、伦理学、宗教等著作中。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用希腊文 “感觉” 一词 (音译为 “埃斯特惕克”,中译为 “美学”) 作书名,美学才作为研究感性活动的科学,与研究 “知” 的逻辑学、研究 “意” 的伦理学并列,成为研究人类知、情、意三大心理活动规律之一的一门独立学科。鲍姆加登当初命名的 “埃斯特惕克”,在希腊文中的原义是 “感觉”,相当于 “审美” 之意,并非希腊文中的“美” 字 (此词可直译为 “感觉学”,相当于 “审美学”)。鲍姆加登的意思是要研究对完整和谐的具体形象饱含 “感情” 的、朦胧、笼统而生动鲜明的 “感性认识”(不是明晰的理性概念认识)。认为 “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是 “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鲍姆加登的功劳是把研究对形象饱含感情的感性认识从哲学中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他的缺点是,把审美认识与感性认识混为一谈,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他接触到了一些审美意识的特点,但认识还很不完善,对审美意识和美的关系以及审美规律也研究得不够 (他的两卷 《美学》 巨著没有完成)。之后,康德也按照知、意、情的三部分研究法,写了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最后一书的第一部分 《审美判断力批判》 就是专门谈美学的,着重研究审美意识的特点。黑格尔于1817年到1829年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讲 “美学” 课。他死后,由他的学生霍托根据他的亲笔提纲和听课者的笔记,编辑成 《美学讲演录》 (朱光潜的中译本叫 《美学》),于1835年到1838年出版于柏林。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精确地说,是美的艺术。自然生活中没有美,只有艺术才美; 美学称为研究感性的 “埃斯特惕克” 并不恰当,称为“卡力斯惕克” (美) 也不妥,正当的名称应该是 “美的艺术的哲学”。
前苏联在十月革命后,“拉普派” 以极左的观点否定美学,认为美学是资产阶级的,要抛弃。列宁指出,真正的美,不能因为它 “旧” 而抛弃它。旧的美术品,应当保留它,作为一个范例,可当作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前苏联学者在1940年后讨论美学研究对象时,有如下几种意见:
❶研究美、美感;
❷研究艺术的创造和欣赏;
❸研究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❹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特别是研究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自1960年起讨论美学研究对象,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主要有五种意见:
❶研究艺术的规律,等于艺术理论或艺术哲学;
❷研究美的规律,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
❸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特别是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包括审美意识的特点和规律;
❹研究形式美的规律;
❺研究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近年来,多数学者同意美学研究审美关系,主要研究艺术。很多美学书包括了研究美、美感、艺术三大部分,有的还有美育部分。但在具体的内容和观点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美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对生活美 (特别是艺术美) 进行审美欣赏和创造的经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人类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它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美学观点,培养健康高尚的美学趣味,提高审美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和欣赏生活美和艺术美,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和把生活改造得更美好,以及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美学


美学

研究人对现实(特别是艺术) 的审美(创造与欣赏)活动的特征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是研究审美规律的科学,也就是审美学。下属分支有“生活美学” (主要研究对生活美的审美规律) 和 “文艺美学” (主要研究对艺术美的审美规律)。
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美的本质、形态(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内容美与形式美)与范畴(优美、丑、崇高、滑稽、悲剧性、喜剧性等);文艺的美学特征,文艺创作与欣赏的规律; 审美意识的本质,美感的特征、产生与发展规律; 审美理想、趣味、观点与标准; 审美教育的特点与原则等。
美学成为独立学科,至今只有230多年。但从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先秦诸子起,早就有很多美学思想散见于艺术创作、理论和哲学、伦理学、宗教等著作中。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用希腊文“感觉”一词(音译为“埃斯特惕克”,中译为“美学”)作书名,美学才作为研究感性活动的科学,与研究“知”的逻辑学、研究“意” 的伦理学并列,成为研究人类知、情、意三大心理活动规律之一的一门独立学科。鲍姆加登当初命名的“埃斯特惕克”,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感觉”,相当于“审美”之意,并非希腊文中的 “美”字(此词可直译为 “感觉学”,相当于“审美学”)。鲍姆加登的意思是要研究对完整和谐的具体形象饱含“感情” 的、朦胧、笼统而生动鲜明的 “感性认识” (不是明晰的理性概念认识)。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是 “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鲍姆加登的功劳是把研究对形象饱含感情的感性认识从哲学中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他的缺点是,把审美认识与感性认识混为一谈,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他接触到了一些审美意识的特点,但认识还很不完善,对审美意识和美的关系以及审美规律也研究得不够(他的两卷《美学》 巨著没有完成)。之后,康德也按照知、意、情的三部分研究法,写了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最后一书的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就是专门谈美学的,着重研究审美意识的特点。黑格尔于1817年到1829年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讲“美学”课。他死后,由他的学生霍托根据他的亲笔提纲和听课者的笔记,编辑成《美学讲演录》 (朱光潜的中译本叫 《美学》),于1835年到1838年出版于柏林。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精确地说,是美的艺术。自然生活中没有美,只有艺术才美; 美学称为研究感性的 “埃斯特惕克” 并不恰当,称为 “卡力斯惕克”(美) 也不妥,正当的名称应该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前苏联在十月革命后,“拉普派” 以极左的观点否定美学,认为美学是资产阶级的,要抛弃。列宁指出,真正的美,不能因为它 “旧” 而抛弃它。旧的美术品,应当保留它,作为一个范例,可当作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前苏联学者在1940年后讨论美学研究对象时,有如下几种意见:❶研究美、美感;
❷研究艺术的创造和欣赏;
❸研究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❹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特别是研究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自1960年起讨论美学研究对象,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主要有五种意见: ❶研究艺术的规律,等于艺术理论或艺术哲学;
❷研究美的规律,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
❸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特别是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包括审美意识的特点和规律;
❹研究形式美的规律;
❺研究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近年来,多数学者同意美学研究审美关系,主要研究艺术。很多美学书包括了研究美、美感、艺术三大部分,有的还有美育部分。但在具体的内容和观点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美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对生活美 (特别是艺术美)进行审美欣赏和创造的经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人类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它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美学观点,培养健康高尚的美学趣味,提高审美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和欣赏生活美和艺术美,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和把生活改造得更美好,以及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