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美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美感

是客观对象的审美属性作用于审美主体时,所引起的一种愉悦、快适的心理状态。它一般通过创造和欣赏两个途径而获得。
美感的产生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是审美客体刺激人的感官(主要是听觉和视觉),然后经过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一系列相互交织的生理、心理活动才得以形成。
美感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它有如下几个特征:❶它始终以直觉的方式去感受形象,但这直觉是以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理性的心理积淀为基础的;
❷情感的体验作为美感的内在动力贯穿于这一心理活动的全过程;
❸美感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积极能动的主观反映,带有人的个性特征;
❹美感的愉悦、快适不同于单纯动物性的生理快感。是人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79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即肯定自己时在精神上体验到的一种特殊的快感和喜悦。
美感是人在长期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自身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人类的社会实践,不仅逐步形成、完善了人的能够审美的心理、生理结构,使之代代相传,并且在不断地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中提高人自身对美的感受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人去改造现实,创造新生活。
对美感的研究,从古希腊到近现代,一直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美学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观点,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两种:❶认为美感是审美对象在人心理上的反映。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事物的节奏能产生快感,对模仿现实的悲剧的欣赏也因哀怜和恐惧之情绪得到了渲泄和净化而产生快感。英国美学家E·博克(1729—1797)认为美感是客观对象中凭人的感官可觉察到的某些属性所引起的爱的情感。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美感是人感知客观对象时联想到了人的生活与旺盛的生命力而获得一种精神上无私的快感。
❷认为美感是纯主观的产物。如,柏拉图认为,美感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和凝神观照所产生的欣喜。德国古典美学家T·康德(1724—1804)认为美感是一种非利害感的纯主观的快感,是无客观内容的。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39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19世纪以后,德国T·里普斯的“移情说”,K·谷鲁斯(1861—1946)的“内摹仿说”,瑞士E·布洛(1880—1934)的“心理距离说”,克罗齐的“直觉说”,奥地利弗洛依德(1856—1939)的“欲望升华说”等,都认为美感是人的主观心理世界的产物,或与人的生物本能和无意识心理有密切关系。


美感meigan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种。自然美感是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美与丑的体验。如对西湖美景、桂林山水等自然风景所产生的美的情感体验。社会美感是对人或事在思想内容、社会意义或行为特征方面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美与丑的情感体验。如对英雄人物的高尚行为、忠于友谊的真诚精神所感受到的美的体验。艺术美感是对艺术珍品和艺术表现的造形、色彩等特征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美与丑的情感体验。如舞蹈《丝路花雨》的艺术造型风格给人们带来的艺术美的体验。人们根据特定的审美标准来确定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及艺术作品的美与丑,如果客观现象的内容与形式符合于人们的审美标准时,就会产生喜悦、赞赏等美的情感体验。如长城的雄伟气势使人所产生的美的体验。如果客观现象的内容与形式与人们美的标准不相符合时,就会产生厌恶、鄙视等丑的体验。如对损人利己行为的憎恶,对不成比例的造型和不协调色彩的厌恶等。如果事物的内容与形式不统一时,如丑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仍不能给人带来美感,在美丽的外表下掩盖着一副丑恶的灵魂,仍给人以丑的体验。所以美感是艺术性、思想性、社会性的统一。人们在评价时所使用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美感会因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级而不同,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知识水平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

人们对于审美客体的主观感受、欣赏和评价。在改造自然和自身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直接来自于审美客体,具有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人的美感具有差异性和共同性,是形象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美感meigan

个体对事物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美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事物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和爱慕的情感。个体对审美对象的线条、颜色、形状、音韵、协调、鲜艳和匀称等的感知是美感产生的基础。美感是个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 是对审美对象能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由于个体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和能力不同, 人们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美感也会不同。美感是一种愉悦的具有倾向性的体验,可以使人达到迷恋的程度。美感具有感染性,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会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美感在很小的孩子身上就已萌芽, 但两三岁后才开始发展起来。幼儿的美感主要是在绘画、音乐、舞蹈、阅读儿童读物等活动中发展起来。学龄儿童不但注意事物表现的形式,而且注意其内容。青少年不仅形成了与评价艺术作品内容有关的美感, 还产生了与评价艺术手段有关的美感。

美感

由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引起的人情感上的愉悦的心理状态。人通过劳动创造了审美客体,从客体中观照自身,产生了精神快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狭义专指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美感

见“美学”中的“美感”。

美感

人由于对周围的现实审美独特性感知而产生的特殊感受。美感的根源在实践。美感认知的特征首先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另一特征就是有着情感体验。它是美感发生的内在动力,贯穿于美感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对形象的直觉性是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那些对欣赏者有益的、符合道德标准和生活理想的客观对象,才可能引起美感享受。在美感活动中,想象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想象,把过去神经系统中所形成的暂时联系,加以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新的联系,把知觉所供给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美感的功能潜伏在审美喜悦里,通过娱乐、观赏,使人在思想感情上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起着其他意识形态不能代替的教育作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