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07 羯

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亦称“羯胡”,其族源:❶小月氏之后;
❷匈奴19种之一羌渠之后。汉代随匈奴入塞,史载其为“匈奴别部”。魏晋时分布在上党郡(今山西潞城附近)的武乡、羯室一带,一说“匈奴别部入居之后因号为羯”是以地名为族名之意。与汉人杂处,从事农业,保留部落组织,有大小酋帅。信奉袄教,后信佛教。死者行火葬。东晋时羯人石勒于大兴2年(319)建后赵,参照魏、晋法度,设学校,倡经学,法严苛,多诛杀,胡汉分治,禁言“胡”,称羯人为国人。石勒死后,国为汉人冉闵所灭,余众渐同化于汉族及他族之中。

羯Jie

中国古代民族。原为西域、中亚细亚胡人,相貌特征为高鼻、深目、多须,以石、支、白、康等为姓氏,有火葬的习俗,信仰火袄(袄音仙,即“胡天”神)。东汉时,羯人被匈奴所奴役。西晋时随匈奴入塞,故称匈奴别部。其主要部分居于上党郡武乡县羯室(今山西榆社),仍保留部落组织,大多从事农耕。十六国时期,羯人石勒建立后赵。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又称“羯胡”。其族源有多种说法。一说为西域胡人的一种;一说为入塞匈奴十九种中羌渠的后裔;一说与小月氏有渊源关系。羯人的相貌特征 (高鼻、深目、多须)、姓氏 (石、支、白、康)、火葬习俗、宗教信仰 (信奉“胡天”,即袄教)等都与西域石国、康国相同。曾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初年,数万名被称为匈奴的“赀虏”(即奴婢)的人逃亡到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这些逃亡者中有丁零、羌,也有大胡等族人。大胡即西域胡,包括羯人在内。此后,匈奴人居塞内,其所控制的羯人也随之入塞,居住在上党郡武乡县羯室(今山西榆社)。入塞后的羯人仍旧保留自己的部落组织。部有大小酋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羯人生活困苦;不少人为汉族地主佣工。西晋灭亡后,羯人石勒极力争取汉族士人的支持,势力发展很快。前赵光初二年 (319年,东晋元帝大兴二年),石勒建国号赵,史称后赵。石勒在位期间,曾参照魏晋法规,建立相应的制度以安定社会。他设立学校,提倡经学,阅实户口,劝课农桑。后赵国力日益强盛,一度统一北方。与此同时,石勒实行“胡汉分治”,禁说“胡”字,称羯人为国人,纵容羯人欺压异族,朝廷设有专门官吏门臣祭酒,管理羯人诉讼。石勒之侄石虎继位后,是个出名的暴君。石虎在位期间,穷兵赎武,众役繁兴,征求无已,致使民不聊生。石虎死后,其养子冉瞻之子冉闵利用汉人对羯人的仇恨情绪,残酷屠杀羯人,夺取后赵政权,建立魏国。羯人所建后赵,是十六国中较强大的一国。

又称“羯胡”。中国北方古代民族。源于小月氏。魏晋时散居上谷郡与汉人杂居。以农业为主,原信袄教,后信佛教。公元319年羯人石勒建赵国,史称后赵,为十六国之一。349年为冉闵所灭,多融于汉族。

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又称“羯胡”。为入塞19种匈奴之一的羌渠种后裔,具有深目、高鼻、多须的特点。入塞前,隶属于匈奴。魏晋时分布于今山西潞城附近各县,与汉人杂居。保留着部落组织,部落有大、小酋师。从事农业,亦经商。用汉姓,用本族名。原信仰“胡天”(袄教),后多信仰佛教。人死后行火葬。319年,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为十六国之一。333年,石勒死,石虎夺取政权。349年,被冉魏所灭。羯人最后多融入汉族。

一称“羯胡”。中国古族名。系入塞匈奴十九种之一的羌渠种的后裔。魏晋时分布于上党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县),分成小部落,首领称小帅。与汉族杂处,务农,亦经商。汉化较少、不识文字,用汉姓,名用本族名。受汉族地主奴役, 常被晋军掠卖为奴。信奉“胡天”(祆教),在部分人中曾推行过佛教。东晋时,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为十六国之一。后为冉魏所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