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翁方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翁方纲1733—1818Weng Fanggang

清代诗人。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翁方纲平生精研经术,尤擅长于金石考据之学。他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导者,与性灵派抗衡,认为“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实际”(《复初斋文集·延辉阁集序》),“为学必以考据,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要求内容切实,力求风格细密;凡立意构思、铺陈排比、用字辨音,都要仔细研究。但他强调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读书学古之中,所以,他实际上不过是提倡一种学人之诗,为当时一些考据人士以故纸材料入诗提供理论根据。翁方纲“诗宗江西诗派,出入山谷、诚斋”。喜欢以考据入诗,写了不少令人生厌的“学问诗”。这类诗多七言古诗,诗前有序或题注,往往写得佶屈聱牙,毫无诗味。如《成化七年二铜爵歌》、《汉石经残字歌》等。较为可读的是他的某些写景诗。另外有一些记述作者生活行踪、世态见闻的诗,但大都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复初斋诗集》42卷等。

翁方纲1733—1818

清书法家、金石学家、文学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于金石谱录、书画词章皆能抉摘精审,书法最精,冠绝一时。论诗创“肌理说”,主张“义理”与“文词”结合,把经史考证、金石勘研写进诗词。有《复初斋文集》三十五卷、《复初斋诗集》七十卷及金石著作多种。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书法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官至内阁大学士。工书,尤善隶书,楷书学欧阳询、虞世南,谨守法度,常为论者所讥。隶书取法《史展碑》、《韩敕碑》诸碑,自成风格。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诗人、书法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年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曾任内阁学士。翁方纲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创始人。肌理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儒学经籍为基础的“义理”和学问,一是词章的文理。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翁方纲作诗2800余首,主要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学问诗”。他精于考据,把经史、金石的考据勘研写进诗中。另一类是记述作者的生活行踪、世态见闻、写山水景物的诗。翁方纲的著作有《复初斋文集》、《石洲诗话》、《苏米斋兰亭考》、《两汉金石记》等。


翁方纲1733—1818

清书法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年号苏斋。直隶(今北京)人。官至内阁学士。能诗文,精签赏、考证碑帖名迹。书学欧、颜、虞。谨守法度,尤善隶书。近人马宗霍称:“然小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亦非后庵所能到也。”据称,翁覃溪先生能于一粒芝麻上写“天下太平”四字。六七十岁尚能为蝇头小楷。清包世臣称:“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下笔必具体其体势,而笔法无闻,不止‘无一笔是自已’也。”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等。享年85岁。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

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进士,曾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于考据、金石、书法之学,又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首倡者。论诗调和了王士祯“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以“肌理”说予以新的解释,重张复古旗帜,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喜作学问诗,缺少人之性情。文章醇正厚朴,不失章法,然鲜活不足。著有《复初斋文集》《复初斋诗集》等。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诗人、诗论家。字正之,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有《复初斋诗集》、《复初斋文集》、《石洲诗话》以及《两汉金石记》、《苏米斋兰亭考》、《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等学术著作。毕生致力于经学,兼长金石、谱录、书画,词章。论诗反对“神韵”、“格调”、“性灵”,力倡“肌理”,主张“义理”与“文词”相结合,要求把经术和学问化入诗。其诗宗宋“江西诗派”,出入于黄山谷、杨诚斋之间,所作多带有浓重的书卷气息和学究色彩,以致意境贫弱,韵味淡薄。其主张与实践直接影响到近代诗坛的“宋诗运动”。

翁方纲

清代书法家。1733年生,1818年去世。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19岁举进士,66岁时授鸿胪寺卿。官至内阁学士,工诗文,精鉴赏,长于金石考据,对著名碑帖考证题跋很多。他擅长行、楷书,师法欧阳询、虞世南,紧守法度,以至终生未脱唐楷范囿。而他对金石文字的考证和碑学书家的主要特征却没有在其书法作品中得到反映。传世著述颇丰,主要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苏米斋兰亭考》、《苏斋题跋》、《石洲诗话》等。

翁方纲1733—1818

清文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擢司业。曾主持江西、湖北、江南、顺天乡试,又曾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累官至内阁学士。毕生穷究经学,并长于金石、谱录、书画,而书法尤精,其书学欧阳询、虞世南,谨守法度,冠绝一时,与同时的刘墉、梁同叔、王文治齐名,亦以词章显名。论诗创“肌理说”,注重学问和义理,推崇江西诗派的黄庭坚。至嘉庆中,成为诗坛的一位领袖,其“肌理说”亦影响到近代的宋诗运动。一生著述甚丰,有《复初斋文集》、《复初斋诗集》、《石洲诗话》、《两汉金石记》、《经义补正考》等著作多种。于乾隆五十六年来山东督理学务,任职3年。足迹几遍山东全境。东至芝罘(今烟台)、西到东昌(今聊城),南临曹南(今菏泽)、北往德州。于按临考试诸生之余寻访名胜古迹,搜求汉魏碑刻拓本及金石文物,同时写下了不少表现山东风物的诗篇。曾出面捐资以修建房屋保护嘉祥汉代武梁祠画像石。在山东为政之余编定了《通志堂经解目录》、《经义考补正》、《小石帆亭集》等著作。所书《铁公祠记》石刻,至今仍存于济南大明湖公园内。


翁方纲1733—1818

清乾嘉时学者、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叔,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少有才思,早年得志,20岁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毕生研究经史,尤擅金石学。工书法,善诗文。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山东学政,在任职三年时间内,足迹遍山东,按临考试诸生之余,探访名胜古迹,寻求金石文物,与山东及寓居山东的金石学者黄易、邢澍、武亿、桂馥、周永年、李东琪等过从甚密。对山东考据学、金石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孔子庙堂碑存字》及《复初斋集》、《通志堂经解》、《经义考补正》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