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老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老子

即《道德经》、《道德真经》或《老子五千文》。道家经典。春秋末李耳(纪元前571?—?)撰。二卷,分上下篇,五千字。耳字伯阳,谥曰老聃或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约生于周灵王初年,略早于孔子。初任东周史官,掌管王室图书。孔子至周,曾向他问礼。后周室衰微,西出函关,隐遁以终,年寿极高,故称老子。著《道德经》上下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共八十一章。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则先《德经》而后《道经》,当为汉初抄本。后世道教尊老聃为“老君”,奉为教主,尊其书为经典。此书主要阐述自然无为思想。充满古朴的对立转化辩证观点,且富于文学性。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有生于无”,“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与儒家入世哲学对立互补的老庄思想之源。其深邃的玄想,浪漫的手法,对偶比况的修辞,在文学史上有深广影响。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章),“道法自然”的观点在揭示艺术中的虚实相应,有无相生,取法自然上,都有极深刻的启示。又,此书形式上是语录体韵文,语言凝炼,言简意深,亦多为后世所取法。古今注《老子》多家,以魏人王弼注本最通行。《道德真经》注(四卷)有元人吴澄注本,二书皆收入《百子全书》。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清人魏源《老子本义》,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较佳,前者深于义蕴,后者详于章句, 皆可参考。

老子Laozi

道教信奉之教主,又称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原为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著《道德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否认天有意志,强调“天地不仁”,第一个提出“道”是世界的本原,“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万物都是由道派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是,道又是不可言说的,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认为“柔弱胜刚强”。这些观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道教自创教起即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尊老子为教主。道士造作道书,多托言太上老君所授。随着道教的发展,对老子的神化愈甚。秦汉以后,老子被尊为圣哲,汉初又与黄帝并列,合称“黄老”,地位极高。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后代的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道德经》者不下千家,这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Laozi

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究竟是谁?《史记》已不能肯定,而举出三人。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著作有《老子》,亦称《道德经》或《德道经》。主张“无为而治”,提倡“不争”,反对战争和掠夺民众,要求回复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中去。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和主宰,宇宙万物皆从“道”即“无”衍化而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道”是精神性的绝对观念。一说“道”是精细的原始物质。《老子》哲学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含有对立面,对立面相互依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二章),强调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但忽视了对立面转化的条件,主张“贵柔”、守雌,反对进取。《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深远影响。


《老子》laozi

先秦哲理散文。又名《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但多数学者认为,此书思想自成体系,文风亦很统一,当成于战国时期,《论语》出现之后,为老子后学所编定。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为守藏室之吏,与孔子同时,孔子曾向他问礼。但又有人认为老子即老莱子,或云即周太史儋。
全书共5000多字,81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作《德经》。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此书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作。在哲学上,作者推崇先天地而生,微妙玄通,自然无为的“道”,但又提出了一些包含着对立统一思想的朴素辩证观点。在政治上,作者主张绝圣弃智,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他对现实中的统治者进行了猛烈抨击,并提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二章),认为暴力镇压不能消灭人民的反抗。故鲁迅称此书“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汉文学史纲要》)。此书为语录体。书中全是简短的语言片断,每章围绕一个中心观点,加以正面说明,但未采用对话形式,也未出现人物。其语言简洁凝练,常从具体的生活现象出发,引出深刻哲理,类似格言警句。句式或长或短,大体整齐,但又富于变化。文中多用韵语,读起来节奏鲜明,铿锵悦耳。如第二十一章形容道的特点:“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流畅悦耳,变化自如,令人回味无穷。故前人称赞此书“其辞简而要,其旨深而远。飞龙成卦,未足比其精微;获麟笔削,不能方其显晦”(薛道衡《老子庙碑》),认为微言深旨,超过了《易经》和《春秋》。
注本有魏王弼《老子注》、清魏源《老子本义》、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等。

老子生卒年月不详

姓李,名耳(一说名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县)人,先秦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编定的《老子》一书,(即 《道德经》),基本代表了老子的思想。在哲学思想方面,老子既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也提出了事物总是包含着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对立面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无为”,以小国寡民为理想政治。反映在人口思想方面:其一、提出以“无为”治民、以“清静”安民的主张。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老子》七五章)。提出应“损有余而补不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己,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七章)。要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九章)。即薄赋敛、轻刑罚、尚节俭。其二,主张小国寡民。老子反对广土重民,认为国家越小,人口越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的状况,才有利于人民生活。其三,提出“使民无知无欲”的主张。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老子》六五章),要使“民不争”、“民不为盗”、“民心不乱”,就必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智,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三章)。甚至于提出“使人复结绳而用之”,以达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令其驯服,不会犯上的目的。以上,可见老子的人口思想,既有同情人民,主张缓解人民疾苦,安定人民生活的一面,也有抵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维护奴隶制的保守的一面。同时,还有危害人口素质,提倡愚民的错误人口之论。


老子

先秦哲理散文。又名《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但多数学者认为,此书思想自成体系,文风亦很统一,当成于战国时期,《论语》出现之后,为老子后学所编定。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为守藏室之史,与孔子同时,孔子曾向他问礼。但又有人认为老子即老莱子,或云即周太史儋。全书共五千多字,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作《德经》。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此书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作。在哲学上,作者推崇先天地而生,微妙玄通,自然无为的“道”,但又提出了一些包含着对立统一思想的朴素辩证观点。在政治上,作者主张绝圣弃智,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他对现实中的统治者进行了猛烈抨击,并提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认为暴力镇压不能消灭人民的反抗。故鲁迅称此书“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 ‘无不为’ 也” (《汉文学史纲要》)。该书为语录体。书中全是简短的语言片断,每章围绕一个中心观点,加以正面说明,但未采用对话形式,也未出现人物。其语言简洁凝练,常从具体的生活现象出发,引出深刻哲理,类似格言警句。句式或长或短,大体整齐,但又富于变化。文中多用韵语,读起来节奏鲜明,铿锵悦耳。前人称赞此书“其辞简而要,其旨深而远。飞龙成卦,未足比其精微;获麟笔削,不能方其显晦”(薛道衡《老子庙碑》),认为微言深旨,超过了 《易经》 和 《春秋》。


老子

❶老人自称。《晋书·庾亮传》:“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❷指父亲。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南郑,见西陲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
❸倨傲者之自称,如 “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

道家学派的主要著作。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所作。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周衰,西出函谷关而隐。当今学术界不少人认为老子其人可能是生活在春秋末期,但《老子》却成书于战国中期,书中基本部分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通行本为三国魏王弼注本,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则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
《老子》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认为一切均由道生出。对道的理解,存在不少分歧。一种意见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精神性实体,《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里所说的“道”都是先天地而生的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无状无象、独立于整个自然界之外而永远不变的绝对精神,从而表现出《老子》一书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子的“道”在哲学上不表现为唯心论,因为“道”是“有物”“有象”的。此外,也有人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是矛盾的,既有唯心主义的一面,也有唯物主义的一面,总体上,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第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一切事物都含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老子》第二章还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认识到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它也强调对立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老子》已认识到万物都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第二十三章)。但它忽视了对立面转化的条件,认为事物的产生发展从无到有,最终又都“复归于无极”(第二十八章),“归根曰静”(第十六章),陷入循环论。
在认识论上,《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第四十七章)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它还主张,“塞其兑,闭其门”(第五十二章),“不行而知,不见而名”(第四十七章),彻底排除感性经验,不用语言概念,通过“致虚静,守静笃”(第十六章)的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提出“绝圣弃智”,取消知识,无知无欲,回复到婴孩般的浑噩状态中去。并主张实行愚民政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第六十五章)。因此要实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三章)的愚民政策。
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楫,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在这种社会中,才能使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同上),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这表现出《老子》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老子》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对历代的思想家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一、战国末年的韩非,利用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法则。道家学派的黄老之学,也利用“道”缔造自己的学说体系。二、《老子》对道教哲学影响深远。道教的形成和道教哲学的中心思想都受其影响。三、魏晋玄学奉《老子》为三玄之一,从中发挥其本体论思想。四、后世儒学也受《老子》思想影响,朱熹等人都承认儒道的互补性。
历代学者研究和考释《老子》的著作不下千百家,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西汉河上公的《老子章句》、三国魏王弼的《老子注》、宋林希逸的《道德真经口义》、元吴澄的《道德真经注》、明焦竑的《老子翼》、清毕沅的《老子道德经考异》、近人马叙伦的《老子校诂》、高亨的《老子正诂》和朱谦之的《老子校释》。

老子

亦称《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道家的重要著作。《史纪·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作者老子,说法有三,一为老聃,一为太史儋,一为李耳。近人认为 《老子》书可能成于战国初期或中期,但保存了老聃的遗说。《老子》一书,在汉代宫廷教育中受到重视。汉代以后,魏晋、唐、宋等,亦列为宫廷教材。历代好黄老道家之术的帝王亦颇好研读,南北朝时设有玄学馆,时有皇帝请学者入宫讲读。

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Laozi

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姓李,名耳。又曰老聃。楚国人。他曾当过周王朝的史官,见闻广博,熟悉各种旧的典章制度。老子晚年见周王朝日趋衰弱,便回到他的故乡——楚国苦县过着隐居生活。在哲学上,老子建立了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体系。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出于“道”,“道”是客观存在着的一种不停运行着的物质实体,它先天地而生,听不见,看不见,无所不在,是一种永恒的特殊物质。从无形的道到有形的世界,其形成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用“道”来解释世界本原的哲学家。老子哲学的认识论中包含了辩证因素。他认为世界万物中都包含着大小、长短、强弱、生死等两个对立面,彼此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着的,其运动的方向是它本身的反面,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老子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决定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处世哲学上,他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在政治上,老子鼓吹无为而治,指出国家不安定是统治者过分贪婪、过分剥削人民造成的,进而提出平均主义的思想,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七十七章)。这样,人民生活便会有所改善,国家就易于治理,就会出现“小国寡民”,人和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的社会,而这正是他最高的政治理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老子》一书,是我们研究老子思想的宝贵材料。


老子约前580—前500Laozi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官吏,因不满朝政腐败而弃官隐居。著有《老子》一书。学术思想与孔子相对立,主张 “清静”、“无为”。老子生活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俭”的春秋末年的社会大动荡的年代,他憎恶当时的奴隶主专制制度,厌恶争权夺利的官僚。与其政治思想相适应,提出了清静寡欲、自然无为和“贵己”、“重生”的人生哲学。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服从“道”,像天地一样“不自生而长生”。他认为人应纯真朴素,社会的各种病态都是人造成的;自私和私欲是造成道德败坏的主要原因。他主张“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事哲学。提出 “复归于婴儿”的道德理想。主张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的修养方法。还提出 “复归于朴”、“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去利”像婴儿一样无知无欲、与世无争的道德理想。老子的伦理思想:在中国的道德领域影响很大,他用朴素的辩证法论证了美和丑、善和恶、荣和辱、福和祸、枉与直,以及 “曲则是、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伦理范畴,初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矛盾, 但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因此,不仅陷入宿命论,而且在社会历史上是倒退的, 主张是消极的。

老子

春秋末期伦理思想家。主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无知无欲才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自然无为反对仁义礼和兼爱尚贤;持生产和技术越发展,道德水平越低下的文明观。参见“哲学”中的“老子”。


老子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表现在人口问题上,首先是在人口数量上,反对人口众多,认为广土众民政策是天下动乱的根本原因。主张建立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其次,在人口质量上,反对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和掌握先进的生产工具,认为文化本身就是社会混乱的根源,“慧智出,有大伪”(《老子·十八章》),“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老子·五十七章》)。主张“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认为“圣人”治国,“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反对人口众多、主张人们愚昧无知的人口思想,在当时人口稀少且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春秋时期,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文化水平的提高。参见“哲学”中的“老子”。


老子

所著《老子》一书,八十一章。为道家鼻祖之作,旨义玄幽。其文风格清远,笔法简净,声韵流美。虽然《老子》的主要影响不在文学,但后世文学家受其文风影响者,仍不乏其人。参见“哲学”、“美学”中的“老子”。


老子

中国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今河南)人。其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主张“自然无为”、“无为而治”,以“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等手段,“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提出一些政治权术,以为人们应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以“柔弱胜刚强”。在一定程序上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把消除不平等现象看作天然合理的要求,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参见“哲学”中的“老子”。


老子

认为美与恶互相依存,互为转化条件。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否定现实美与艺术美,认为美与恶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否定人的审美活动,认为人只有无私无欲“复归于朴”,天下才能太平。他的崇尚自然之道,主张美恶相依、音声相和等理论对后世影响较大。参见“哲学”中的“老子”。


老子

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学派主要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著。通行本为三国魏王弼注本,分八十一章,前为《道经》,后为《德经》。提出完整的以道为核心的理论体系。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本,《德经》在前,《道经》列后。历代注疏本甚多。


老子

见“哲学”中的“老子”。


老子

❶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即《老子》);一说即老莱子,或太史儋。《老子》书是否为其所著,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体反映其思想。即以“道”为核心,说明宇宙本质、构成、生灭、变化,提出“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认为道无状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道法自然”,有本质、规律的含义。提出“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及转化与运动,但忽视转化的条件和运动的发展上升特征。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绝圣弃智;抨击时政,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要求回归自然,主张“小国寡民”、“结绳而用”。又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等伦理、美学观点。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各派吸收、阐发。道教奉之为教主,封建统治者曾封之“太上玄元皇帝”称号。参见“伦理学”、“美学”、“文学”、“政治学”、“法学”、“人口学”中的“老子”。
❷著作。见“著作”中的“老子”。

老子

道教信奉之教主。又称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或曰太史儋、老莱子,楚国若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任周守藏宝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辞官,应函谷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道德经》即《老子》,是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处世和修养原则的哲理著作,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提出从“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或法则。西汉初,盛行黄老之学,统治阶级奉行清静、无为与刑名法术相结合的黄老政治,解说《道德经》的书纷纷出现,老子名望渐隆。东汉时神化老子的倾向见诸文字,将老子等同于“道”,成为先于天地的神灵;其时崇尚道术之士更将老子作为祖师崇拜,尊其为三清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道德经》也已成为道教经典。道教标谤老子与《道德经》乃出于道教本身和三教对抗形势的需要。因为道教的思想理论渊源“杂而多端”,需要象《道德经》中那样的“道”来加以概括,而老子自秦汉以后地位极高,孔子也曾向他问礼,故尊奉老子有助于道教同佛、儒相抗衡。历代帝王对神化的老子或立庙祀奉,或加尊号册封,其中尤以唐代为甚。唐太宗诏称“朕之本系出于柱史”,唐玄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其后一再加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宋真宗继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老子

又名《道德经》。道家主要经典。相传是春秋时人老聃所著。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尊称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生活在春秋后期,与孔丘同时而略早,曾任周王室的柱下史,掌管王室图籍。全书分上、下篇,共5000多字。据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写本,可知《德经》为上篇,《道经》为下篇。书中表述“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倡“自然无为”,不主张“绝圣弃智”、“小国寡民”。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它在形式上是语录体韵文,多排比对偶之句,语言精练,有气势和文采,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重要注本有魏王弼《老子注》、清魏源《老子本义》、今人马叙伦《老子校诂》等。

老子

书名。又称《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末老聃著。道家的经典著作。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道举科目,将其列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参见“道举”。

老子

(一)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为东周周王室的柱下吏(管理藏书策的史官)。孔子赴周考察周朝文献时,曾向他问礼。后见周室衰败,西出函谷关退隐。出关时受关令尹之请,作《道德经》即《老子》五千言。“后莫知所终”。一说老子即周太史儋或老莱子。所作《老子》一书也有争议,一说成书于春秋末期,一说作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基本反映了老聃的思想。老子在哲学本体论上提出了总范畴“道”,世界万物和人都以道为本原。《老子》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最高的道德是遵从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提出无为无欲的贵柔原则。反对有为,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第75章);也反对多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46章);反对有争,主张无争,“不尚贤,使民不争”(第3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73章)。反对刚直雄强,主张贵柔守雌,“知其雄,守其雌”(第28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76章),“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78章), “守柔曰强” (第52章)。反对道德知识和工艺技术的进步,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第19章)。“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主张回复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中去。在道德修养上,主张返回到素朴的原始状态,“复归于婴儿”(第28章)。其修养方法就是不断去掉外加于己的道德知识,反对学习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48章)。要在主观上“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第56章)。断绝知识的学习,达到宁静安详的虚极状态,“绝学无忧”(第20章),“致虚极,守静笃”(第16章)。这是一种与道德理性完全不同的生活直觉能力的修养方法。老子的伦理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与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共同构成中国哲学的两大主要流派。老子学说为战国时庄周所发挥,形成先秦道家学派;在秦汉时又为吕不韦、河上公、淮南王刘安等所发挥,形成汉代黄老之学;汉末又为张道陵所发挥,形成道教文化。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成为教主;唐宋时期统治阶级又加封他为“太上玄元皇帝”、“混元上德皇帝”等尊号。《老子》一书为历代哲学家、文献学家所重视,解说与注疏甚多。对魏晋玄学和宋明道学亦有很大影响。(二)书名。道家和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又作《道德经》、《道德真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抄本作《德道经》。全书81章,分上下两篇。主要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学、军事、政治、经济等。主要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道又称一、大。主要注疏书有战国时韩非的《解老》、《喻老》,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东汉张道陵《老子想尔注》,三国魏王弼《老子注》、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明焦竑《老子翼》,清魏源《老子本义》,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享《老子正诂》,朱谦之《老子校释》。明正统《道藏》收录汉至明注本约40余种。十九世纪被转译成德、英等国文字,至今已有十几种译本。

《老子》


《老子》

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传为春秋末老聃著,实约编成于战国中期。分上下篇,共5000字。历来列为道家主要经典,主要阐述无为思想、亦具有一定文学性。体裁为语录体韵文,语言凝炼,音韵铿锵,排比对偶,对后世文学亦有较大影响。传世最早注本《老子注》2卷,旧题河上公撰。唐齐知几认为不类秦汉人书。有世德堂本。经训堂考异本。涵芬楼影印宋刊本。《四部丛刊》本题《老子道德经》。


《老子》

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有《老子》甲、乙两种,甲本书体介于篆隶之间,乙本为隶书,体例与今本不同,甲乙两本均不分章,均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内容与今本亦有一定出入。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


老子

老子

二卷。春秋时老聃(生卒年不详)撰。老聃,后世尊称为老子,春秋末期人。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较为详细的记述了老子的生平。他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东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孔子向他请教过周礼。他看到东周王室日衰,便离开王室西去,到函谷关,受关令尹喜邀,为其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后离关而去,不知其所终。司马迁还用“或曰”、“或曰非也”的笔调,附带记录了当时关于老子的另外两种说法,一是春秋末期的老莱子,也与孔子同时;二是战国中期的周太史儋,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见过秦献公。历代学者关于老子其人其书,都作过许多探讨,但一直没有取得共识。近现代有些学者经过多方认真考证,认为老子姓老名聃,早于孔子二三十年,曾是孔子老师,做过管理图书的官,撰有 《老子》一书。《老子》又称 《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德真经》、《老子道德经》。《老子》书中,提出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变。认为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一种自然的恍惚窈冥之物,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运动性质,而动力之源是反,即 “反者道之动” ( 《老子》第四十章)。认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 又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充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在中国认识史上最早推翻了主宰之天。并且提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福祸相依相伏等著名的辩证观点,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道”如同现代人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在政治上,主张 “不尚贤,使民不争”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在军事上认为用兵是不祥的,提出 “不以兵强天下”和“大军过后必有凶年”等理论来反对战争。但又主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要用兵,所以在第五十七章中又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观点。总之,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一书,战国时已广泛传播,老子思想也得到后人的承继与发挥。《庄子》、《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都或多或少地吸取了老子思想。人们曾把老子和庄子学说并称为“老庄学说”,后世对其学说的研究与发挥,形成了道家学派。在阴阳家们的撮合下,又将黄帝和老子并提,因而形成“黄老之学”,被认为是“君人南面之术”,也称“黄老之术”。汉初统治者对此术尤为推重,用于治国安民的政治理论基础,为汉初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起到过重要作用。汉初研究《老子》的学者名人辈出,有陆贾、贾谊等不下一二十人,可惜史科多已亡佚。西汉刘向雠校群书,将《老子》二篇编定为八十一章,分 《上经》第一,三十七章;《下经》第二,四十四章。以后历代史志及诸家藏书目录都著录此书。汉以后经历代而至清,此书随时政的倡导或贬黜,或流于民间,或藏于官府。研究此书的或为隐居学者、道教名流,以本名或伪称他人之名而注述,形成民间流派;或以官修、御注,形成官学流派。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就分别是这两种流派最早的代表作。《老子》一书及其所表达的思想,虽遭汉代 “独尊儒术”、清代 “重佛轻道”等厄运,但还是得以广泛流传而不绝。现代研究《老子》的学者,虽然所见有异,但一般认为此书实是道家最古之作,最早向人们展现了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唯心主义成份也得以流传并产生过较深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此书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或以时政之需而对其非议,未免有失偏颇和欠缺公正。现存宋麻沙刘氏刻本、明《六子全书》本、明 《道藏》本,皆为汉河上公注本,都标名《老子道德经》。明《合刻周秦经书十种》本、明 《三经晋注》本,皆为魏王弼注本,题《老子道德真经》。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二种本,皆题《老子》。

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属涡阳县城郊郑居村流星园人,一说鹿邑县)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做过周朝“守藏室”史官,周室衰微,弃官隐居,应守关官员请求,著《道德经》5000余字。后人在今涡阳建“道德中宫”。孔子曾至焦问礼于老子,亳州市有“问礼巷”。

老子

即老聃,春秋末年哲学家,先秦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详。司马迁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一说即太史儋或老莱子。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 厉乡曲仁里人。在周朝做过史官,管理图书。相传孔子向他问过礼。后因王室衰微,遂退隐,不知所终,今存《老子》一书,云老子所作,或云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书中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老子的天道观是无为自化的自然主义。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否定天有意志,第一个提出“道”是世界本原,认为“道”“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天地万物都由道派生出来,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又认为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其道是精神还是物质,学术界看法不一,《老子》中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如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对立的双方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如说“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为了防止自己走向反面,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提出“守柔曰强”,“柔弱胜刚强”的观点。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强调“寡欲”,“绝学”,“不言”“不争”等等。这在一定条件下有合理性和积极作用,但也有保守性和消极性。它反映了春秋末期统治者的无力和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的企图,但也含有老子解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愿望。他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无为”乃有“省刑薄敛”,“不扰民”、“与民休息”的意义。因此,他告诫那些贪得无厌的统治者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自然封闭的小农社会,在那里“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到老死不相往来。”这反映了老子倒退的历史观和社会观。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后世众多哲学家大多都从《老子》一书中吸取过营养。


老子

相传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老子》一书作者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李耳 (字聃),据说曾任东周守藏室之史 (掌管图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老子究竟生于何时何地,至今尚未查考清晰,司马迁当时也只好说他是“隐君子”。后道教所崇奉的太上老君 (道德天尊),是对老子的神化。老子对哲学的最大贡献是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把它概括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和总的原则、规律。但《老子》一书确有一些神秘主义的内容,如“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等等,与神仙家的思想十分相近。加之《史记》 中又有老子活“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之说,还有老子西出函谷关“莫知所终”的说法,所以神仙家融合道家而崇老子,以老子的理论为修炼的依据。之后,道教神学又把老子奉为教主,《老子》一书也成为该教的哲学基础,在教中被命名为《道德真经》。

老子

老子 (生卒不详)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据说老子看到东周王室衰微的形势,便离开东周西去,至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换留,著 《道德经》 5000言,然后出关而去,不知所终。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西汉司马谈的 《论六家之要指》 称老子、庄子为道德家,列为先秦至汉初六个重要学派之一,《汉书·艺文志》 称之为道家,“道” 为先秦至汉初九个学术流派之一。后来人们把老子、庄子并提,因而又有老庄学派之称。老庄学派是道家的主流派。战国时还有四个学派与道家思想接近,可以名为道家别派。这四个学派是: 杨朱派、宋钘、尹文派; 彭蒙、田骈、慎到派; 黄老学派。这些派别在当时和西汉初年曾产生过很大影响。
“道” 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全书81章中,直接论 “道” 的有37章,“道”学出现74次,运用形象的方法从低层次对 “道” 作粗浅解说的。“道” 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 是物质或精神本身,还是物质或精神的规律? 具体分析 《老子》 各章的文字,可知 “道” 有两种含义:
❶一种含义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道” 对万物 “生而不有,为而不物”,使万物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一章)这就是 “道” 的性质(“德”)。这些都说明老子的 “道” 是一个精神性的世界本体。
❷另一种含义是指规律性。这个规律的具体内容就是万物的对立转化,循环不息。指出老子的 “道” 的唯心主义和循环论,并不意味着否认他在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第一,老子在中国古代思想上第一个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道”。第二,老子完全否定了宗教世界观。在老子的宇宙观里,天、地、人都效法 “道”,而 “道” 的作用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运用到人生方面,老子提出 “柔弱胜刚强” (《老子》三十六章)的观点。其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 (A) 主张柔弱,反对刚强。(B) 主张 “处下” “不争”、反对 “为无下先”。老子以江海作比喻,说明 “处下”、“不争” 的好处。孔子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哉? 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是指卿士、诸候把一切大事都办得很好,天子已经无事可做了。这是春秋时 “无为而治” 的一般含义。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无为” 主要指的是消除独断的意志和专断的行为,含有不妄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正面的说法叫做 “好静”、“虚静”,是一种顺乎“自然” 的行为状态。老子认为这样做没有办不成功的,这就是 “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

《老子》

又名《道德经》。道家著作。全书分上下篇,共5000言,相传为春秋末年道家创始人老聃所著。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曾为周朝管理王室图书的史官。后来周室衰微,便辞官而去,不知所终。现存最早的《老子》,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本(甲、乙)。尽管老聃在文化上主张“绝圣弃智”,在文艺上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但其书却采用了比较优美的语言,不少章节以诗歌的节奏韵律表达着深刻的哲理,使这部理论文字颇有些类于耐人寻味的“玄言诗”。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老子》与后来的《庄子》,对后世的作家影响甚大。


老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隐居。提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源和过程。“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25章,以下只注章名),为“万物之奥 (主)” (6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2章)。“道”又是自然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章)。其学说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出 “反者道之动” (40章) 的命题,强调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认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8章)。认为大小、生死、难易、进退、智愚、巧拙、美恶、胜败、强弱、刚柔、阴阳、雌雄、荣辱、吉凶等,无不相互转化,但忽视转化的条件。主张贵柔,“知其雄,守其雌” (28章),反对和进取。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76章)。有消极遁世情绪。提倡“静观”、“玄览” 的直觉主义认识论。看到了语言概念、感性经验的局限,主张取消感性认识和名言概念,以“致虚极,守静笃” (16章) 的体悟,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甚至提倡“绝圣弃智”,取消知识和工具,回复到无知无欲的婴孩状态。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争乱的根源在于物质生活的进步,希望回复到“小国寡民”的社会。被道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老子的学说在中国和世界文化思想史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其思想资料见于五千言《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

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作过周守藏史,熟悉各种典章制度。相传孔子曾向他求教。后隐退,著《老子》。老子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和最高源泉。“道”是万物之宗,世间的万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绝圣弃智”,使民“无知无欲”。老子思想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

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道教经典之一。又名“《道德经》” 、“《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等。相传为春秋末老子著。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可能编成于战国初期,非一人一时所作,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老子》一书主要阐述了老子的思想,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着“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书中也有些朴素辩证法因素,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了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并相互转化的可能,但却把这种转化看做是循环往复。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无为而治”,甚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况去。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道教产生后,奉老子为教主,以本书为经典,在魏晋时期,道教就奉老子为“三清”至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二月,诏称《老子》为《道德真经》。
《老子》有不同传本。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有抄本。注本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等。


老子生卒年不详

春秋时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说老子即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做过周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有《老子》一书。《老子》又称“《道德经》”。关于《老子》成书年代,史学界一直有争议。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为研究老子及其思想,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宇宙万物本原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道”成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道”是第一性的,是“万物之宗”,世间万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而他所说的“道”不是指物质实体,而是指“视之不见”的精神。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比“有”更根本,是天下万物产生的根源。可见他的哲学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哲学含有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矛盾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矛盾的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他看来,事物发展无不是由小到大,由弱至强,强极则亡,“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事物的发展有一个变化过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老子在分析事物时很重视尚处于弱小的一方,主张以“柔弱胜刚强”。这种“贵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他“无为而治”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这和他说的“道”是相适应的。他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就是说“道”是经常无为的,但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它干出来的,统治者如果能无为,天下自然会大治。为了维护现存的社会统治秩序,老子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他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只有“常使民无知无欲”,才能巩固原来的统治秩序。他理想的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思想是当时上层人物没落情绪的反映。
老子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汉代以后老子被奉为道教的始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