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考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考课考核职官称考课。汉代置刺史考核郡县官吏善恶功过,以定其升降。三国时魏明帝定考课官吏法72条,唐代定4善27最,定其职官升降、解职、治罪之法。《资治通鉴·魏纪·明帝景初元年 (公元237年)》:“司隶校尉崔林曰: ‘按《周官》考课,其文备矣。自康王以下,遂以陵夷,此即考课之法存乎其人也。及汉之季,其失岂在乎佐吏不职不密哉! 今方军旅或猥或卒,增减无常,固难一矣。且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则孰敢不肃,乌在考课哉。’”(见: 考课法) 考课❶古代依据一定标准考核官吏政绩的制度。秦汉分常课、大课,常课每年一次,大课三年一次。由两个系统进行,一是中央课郡、郡课县,为中央对地方的考课;一是公卿守相或各部门长官课其属吏,为上级对下级的考课。均评其殿最,升降赏罚。魏晋沿之。官员任职一定时期(一年或三年)后,由其直属长官对其功过加以评定,并记入“考簿”,依此决定官员升黜。北魏孝文帝定为三年一考,分三等,上、下两等分为三品,中等为一品;五品以上由皇帝与公卿评议,六品以下由尚书重问。唐则由尚书省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掌管。一年一考,百司之长较其属功过,差以九等;流内之官叙以四善、二十七最,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职事粗理而善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而处断乖理为下上,背公向私而职务废阙为下中,居官谄诈而贪浊有状为下下;凡考定,皆集于尚书省,唱第然后奏;亲王及中书、门下、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护、节度、观察使,则奏功过状,以核考行之上下;流外官,以行能功过为四等:清谨勤公为上,执事无私为中,不勤其职为下,贪浊有状为下下;凡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有下下考者解任。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署理其事。审官院考京官,考课院考幕职地方官。官员任满一年为一考,由上级官府考校优劣。以四善、三最(或四最)考校守令,以七事(或十五事)考校监司。考校入优等或上等者拣选、升资或转官。金代定考课令,准唐四善、二十七最之制。明代分考满、考察两种,二者相辅而行。清代则有京察、大计之分。参见“考满”、“京察”、“大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