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耗散结构理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耗散结构理论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能量和物质,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稳定的有序结构状态的理论。1969年由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Hya Prigogine,1917—)等人提出。此理论发现,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时,当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量变可引起质变,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非平衡相变,从无序走向有序,成为耗散结构状态。它找到了开放系统如何走向有序的过程,为生命现象和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耗散结构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结构,存在于开放系统之中,系统内各要素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保持着远离平衡态的条件。 耗散结构理论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及其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科学,又称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196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在《结构、耗散和生命》的科学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在随后的短短十几年中,耗散结构理论在物理学、化学、医学、地学、农学、工程技术以至哲学、文艺、经济学等学科领域被广泛应用。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某一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阀值时,通过涨落,会突然出现以新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现象,产生新的质变,即非平衡相变,从原来混沌无序的混乱状况,转变为在时空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况。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普利高津称之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不仅发展了经典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而且推进了理论生物学,为“一般系统论”的有序结构稳定性提供了严密的理论根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