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肝胃不和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肝胃不和证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所引起的病证。临床以两胁脘腹胀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烦躁易怒,或郁闷不舒,舌苔薄黄,脉象弦,或见巅顶头痛,呕吐涎味,遇寒则甚,得温则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为主要表现。肝胃不和证多由情志不遂,气机不畅,郁而化火;或由寒邪内犯肝胃所引起。肝主升发,胃司和降,肝气得舒则胃气得降,因而,若肝气不舒,就会病及于胃,引起肝胃不和证。如果情志不遂,气机郁洁,肝气不畅,日久化火,横逆犯胃,就可出现肝郁气滞的脘腹胁肋胀痛,胃气上逆的嗳气呃逆,若肝胃气火内郁,还可出现吞酸嘈杂;肝失条达柔顺之性,则见急躁易怒;舌苔薄黄,脉弦为气郁化火的表现。如果寒邪内犯肝胃,阴寒之邪循肝经上逆巅顶,经气凝滞不通,则是巅顶疼痛,胃府受病,和降失职,气机上逆,则见呃逆嗳气;寒性阴凝,得阳热之气则畅,遇阴寒之气则加重,所以,诸症遇寒则重,得热则减;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弦为寒邪内犯之象。本证可见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