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又称“淝水”。在安徽境内。❶施水,即南肥河。源出肥西长岗店东北,东南流经合肥市,至肥东西南入巢湖。 ❷即今东肥河。源出长岗店西北,北流经寿县城东折向西北入淮河。据近人查实,二水源流并不相通。东晋太元八年(383年)肥水之战谢玄在东肥河今寿县城附近打败前秦苻坚。
肥水硝态氮含量超过10ppm的地下水。控制浇灌量,有明显增产效益。 肥水是古代水名,也作淝水,以公元4世纪发生的“淝水之战”而名扬史册。古肥水相当于今东淝河,源于肥西县将军岭,西行北折而下,经瓦埠湖,由寿县城东北入淮河,长约100公里。 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征兵南下攻晋,秦主苻坚自夸拥兵百万,“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可“如疾风之扫秋叶”一举灭晋。东晋派谢石、谢玄等率兵抗击。苻坚获悉晋军兵少,急以30万军为前锋占据寿阳(今寿县),分兵5万屯洛涧“栅淮以遏东兵”。晋军则乘对方大军在后,先以5000精兵出敌不意,袭击洛涧,击溃秦军5万,军心大振,乘胜水陆并进在寿阳附近的淝水会战,大败秦军;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溃逃至洛阳仅残存10万。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对当时政局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成语“投鞭断流”、“秋风扫落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都源于此。相关的名胜古迹“八公山”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等都在附近,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游览胜地。 今安徽境内淝河有四条,除东淝河外,还有源于肥西将军岭东的南淝河,经合肥市南入巢湖,古称施水,今入湖处仍称施口。历史上有肥水沟通江淮的记载,主要是指施水曾与肥水相合,由巢湖经裕溪河可达长江。合肥也因位于施、肥二水相合处而得名。后因岁月变迁,自隋唐以后二水已隔绝,不再相合,清初《方舆纪要》载:“肥水故道,几不可问”。西淝河、北淝河均为淮河北岸支流,流经淮北平原,分别在凤台县城西和五河县沫河口入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多次治理,河道、流域均有改变。在古典诗词中有时对几条淝河都以“淝水”相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