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肺原性心脏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肺原性心脏病

简称“肺心病”。支气管—肺组织原发病变引起肺动脉高压所致的心脏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后者最为多见。除咳嗽、咳痰、气喘外,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肢浮肿等表现。严重时有消化道出血,肺性脑病和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心肺功能是治疗的关键。

肺原性心脏病

中医属喘证、肺胀范畴。多因外邪侵袭、或水饮内停日久,正虚邪盛,痰浊壅塞引起。中医辨证治疗分5种。
❶寒饮射肺:多由脾肾阳虚,水饮内停、复感外邪、寒饮相搏,上射于肺。证见咳嗽喘促,气逆不得卧,咳痰稀薄,口干不欲饮,或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严重时可有面目浮肿,口唇发青,舌淡苔薄白,脉弦。治以温肺化饮,方用小青龙汤,水煎服,每日1剂,咳喘严重时,可每日3~4次频服。
❷痰热壅肺:痰湿郁滞,日久化热,阻遏于肺。证见咳喘烦躁,痰黄粘稠,不易咳出,发热不恶寒,面红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清气化痰丸改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
❸肺肾两虚:久病气虚,肺虚不能降气,肾虚不能纳气,而见胸闷气短,语声低微,动则喘甚,或见面色晦暗,面目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以补肺益肾,止咳平喘,方用蛤蚧定喘丸(《验方》蛤蚧、百合、鳖甲、紫菀、黄连、麻黄等),每次1丸,每日2次。
❹脾肾阳虚:咳喘日久,耗伤正气,阴寒上逆。证见胸闷气憋,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冷汗自出,四肢不温,畏寒神怯,小便清长或失禁,舌胖淡苔薄白,脉沉细。治以健脾温肾,纳气平喘,药用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每日2~3次,有外感时暂不服用。
❺阳气欲脱:咳喘日久,元气耗竭。证见气促汗出,四肢厥冷,神志不清,喉间鼾声,脉微欲绝。治以回阳固脱,方用四逆汤加人参,水煎少量频服。还可用生脉散注射液10~20毫升,静脉注射。本病为内科顽疾,不易根治,多于冬春季发作。如果发作能得到有效治疗,可使病势减轻;若拖延病情,则预后不良。本病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治疗时应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平素戒除烟酒,慎避风寒,可减少疾病的发作。


肺原性心脏病

由于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射血入肺循环时所面对的阻力增加(后负荷增加)而需要加强心肌收缩,右心室心肌先发生代偿性肥厚(代偿期),长时间后右心室不能承担过重的负荷即发生心腔扩张,收缩力减退,静脉血液回流右心受阻而瘀血,即右心代偿功能不全。引起肺动脉压力升高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此时肺泡间纤维组织增生,使小血管受压缩、数量减少,肺血管容积减少,再加上缺氧易引起血管收缩等因素,导致肺血管高压。任何原因使肺脏体积减少或因病而失去功能(如大面积肺结核)也可导致肺心病。少见的尚有病因不很明显的原发性肺动脉高血压症。肺心病是右心衰竭,临床表现为易心慌气短,重症时不能平卧。口唇及肢端因慢性缺氧而颜色暗紫,颈部静脉曲张膨隆,下肢足踝水肿,肝肿大甚可产生腹水等。预防肺心病的关键是控制慢性支气管炎症反复发作。肺心病常于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心衰加重。治疗上重要治疗气管或肺疾病。低盐饮食,适量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洋地黄类强心药要小量慎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