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名。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病位属肝胆。多由肝气郁结,瘀血阻络,肝胆湿热及肝阴不足所致。气郁多胀痛,游走不定;血瘀多刺痛而有定所;疼痛剧烈,口苦苔黄属湿热;绵绵隐痛为阴虚。治疗应以通为主,实证多采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等法;虚证以滋阴柔肝为治,佐以疏肝。
胁痛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发生疼痛的病证。《黄帝内经》称“两胁中痛”。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肋间神经痛、胆囊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等疾病。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就临床分四型辨证论治。
肝气郁结两胁胀痛,走窜不定,胸闷气短,饮食减少,嗳气频作,苔薄,脉弦。老年人多因精神抑郁,屈不得伸,怒不得泄而发。治以疏肝理气,轻证药用四逆散(见“呕吐”),不效可改用柴胡疏肝散汤剂煎服。若气郁化火见心烦口苦,溺黄便秘可加丹皮、栀子各10克、川楝子、元胡各6克。
瘀血停着两胁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胁肋下或见痞块,舌质暗,脉沉涩。老年人多因外伤或久痛不愈,气血凝滞而发本证。治以祛瘀通络,药用旋覆花汤(《金匮要略》方:旋覆花10克、新绛10克、葱3寸)加丹参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鸡血藤15克。瘀血较重,疼痛甚者,用复元活血汤加莪术6克、三棱10克。
肝胆湿热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或目黄、身黄、溺黄、舌苔黄、脉弦滑数。老年人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胁痛日久,湿热内生,薰蒸肝胆所致。治以清热利湿,药用龙胆泻肝汤。若见黄疸者加茵陈30克、黄柏10克;若砂石阻滞胆道可加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郁金10克;若兼有胃肠燥热,大便不通可加大黄6克、芒硝6克以泄热通便。
肝阴不足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则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人到老年,肝肾渐虚,或久病精血暗耗而致。治以养阴柔肝,药用一贯煎。若心中烦热甚,可加炒栀子10克、酸枣仁10克以清热安神;若眩晕甚者,可加黄精15克、女贞子10克、菊花10克以益肾清肝。
胁痛一证,若治疗得当大多可获痊愈,但也有部分病人迁延日久,转成慢性胁痛,或气血瘀凝演变为症瘕痞块或肝痛等证。预防本证的发生,关键要保持情志顺畅,避免郁愤暴怒。患病后应注意调养,饮食宜清淡,多进食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并要及时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