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胃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胃液

胃液是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粘液和粘膜中的胃腺分泌物的混合液,呈酸性反应(pH 0.9—1.5),每天的分泌量约1.5—2.0升。胃腺为陷入粘膜中的管状腺,总数约3500万个,分为三种类型:
❶贲门腺,分泌粘液。
❷泌酸腺(见图1.7-6),分布于胃底和胃体,主要含三种细胞,即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粘液颈细胞(分泌粘液)。
❸幽门腺,含有粘液细胞和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胃蛋白酶是胃液中的主要消化酶,它是由其前身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激活而生成的,其发挥作用的最适pH为2,因此需要盐酸提供酸性环境。胃蛋白酶通过解裂蛋白分子中的某些肽键而将其分解为较小的蛋白䏡和胨以及少量的氨基酸。 胃液中的H+离子浓度较血浆中的高出3—4百万倍,它是通过壁细胞内所特有的一种“质子泵”逆着巨大的浓度梯度分泌到腺腔中的,耗能很高。盐酸除激活蛋白酶原外,还有相当强的杀菌能力;盐酸进入十二指肠后还可促进胰液、胆汁的分泌和胆囊的收缩。粘液覆盖于粘膜表面主要对粘膜起保护和滑润作用。内因子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而防止其破坏和促进其吸收。胃液分泌受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G细胞分泌的胃泌素(内分泌)和肥大细胞分泌的组织胺(旁分泌)是促进胃酸分泌的主要兴奋性刺激物,这三种刺激物的作用还可相互加强。临床上与胃酸有关的常见病,如溃疡病和胃酸返流性食道炎,一般采用抑酸疗法,抑制药物包括受体阻断剂(为组织胺H2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阻断剂。大部分正常人在空腹时(餐后十几小时)基本上无酸性胃液分泌,进食后在数分钟内,胃液分泌量和酸度便明显增加。一般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将胃液分泌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但这三个时期在发生时间上绝大部分是重叠的,而不是相继的。头期胃液分泌是由于食物在咀嚼和吞咽时刺激口、咽和食道处的感受器,和与进食有关的刺激作用于眼、鼻等感受器而引起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传出途径为迷走神经(包括迷走神经对壁细胞的直接作用和通过刺激G细胞释放胃泌素而起的作用)。胃期胃液分泌是由于食物入胃后对胃的扩张和化学性刺激(主要是蛋白质分解产物)而反射性地引起的,化学刺激还可直接刺激G细胞释放胃泌素。肠期胃液分泌是食糜进入小肠后引起的,其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部分反应可能是吸收入血的氨基酸直接刺激壁细胞的结果。对胃液分泌的调节,除兴奋性因素外还存在抑制性因素,其中酸和脂肪最为重要。当胃内pH降到2.5时,可抑制各种刺激引起胃泌素释放,从而对胃酸分泌起限制作用。这是一种负反馈性自动调节。酸和脂肪进入十二指肠可刺激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和抑胃多肽等胃肠激素的分泌,这些激素都可通过血液循环抑制胃酸分泌。此外,人的情绪等精神因素对头期胃液分泌有明显的影响,喜欢吃的食物往往引起强烈的分泌反应,而厌恶的食物则几乎不引起反应。


图 1.7-6 泌酸腺的模式图

胃液

胃粘膜内胃腺分泌的消化液。人体的胃腺细胞包括分泌盐酸(胃酸)的壁细胞、分泌胃蛋白酶的主细胞和分泌粘液的粘液细胞。纯净的胃液为无色、酸性(pH值0.9—1.5)液体,正常成人日分泌量为1.5—2.5升,为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提供酸性环境,并具杀菌作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常分泌过多,胃癌患者胃酸常减少或缺乏。

胃液

是胃腺分泌的消化液,其主要成分包括盐酸、消化酶、粘液、内因子及钠和钾的氯化物等。人体的胃腺细胞有多种,主要是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主细胞分泌消化酶,壁细胞分泌盐酸和一种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物质——内因子,粘液细胞分泌粘液。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的液体,pH约为0.9~1.5。正常成年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约为1.5~2.5升。
盐酸 由胃腺分泌的盐酸也称胃酸。胃液中的盐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解离的游离酸;另一种是与蛋白质结合的蛋白盐,即结合酸,其中绝大部分为游离酸。胃液中盐酸的量通常是以单位时间内分泌盐酸的毫克当量来表示,称总酸的排出量。正常人空腹时每小时胃液中总酸排出量(基础酸排出量)约为0~5毫克当量,男性多于女性,50岁以后其分泌速度有所下降。盐酸具有多种功能。它能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活动所需要的酸性环境,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后还可以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它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但若盐酸分泌过多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一般认为,过高的胃酸对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有侵蚀作用,可能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原因之一。
胃蛋白酶 是胃液中的重要消化酶。它先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颗粒存在于细胞中,当细胞受到刺激时,酶原颗粒迅速被释放入胃腔。释放入胃腔的胃蛋白酶原是没有活性的,在胃酸或在已被激活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胃蛋白酶原分离出一个较小分子的多肽而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使其变成胨和䏡。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有作用,其适宜的pH为2。随着pH的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当pH达到6以上时,即发生不可逆的变性。有些胃酸缺乏的人,特别是患恶性贫血的病人,其胃液中常没有胃蛋白酶原。
粘液 含有多种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糖蛋白、粘多糖等,其中糖蛋白是主要成分,其pH为中性。根据粘液存在的形式可分为不溶性粘液和可溶性粘液两种。由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是一种肉眼可见的粘液,称为不溶性粘液,呈胶冻状,其粘稠度很大,常覆盖在胃的表面。可溶性粘液是由胃腺的粘液细胞和贲门及幽门腺所分泌。它组成胃液的可溶性粘蛋白。粘液的作用在于具有润滑胃粘膜,使食物容易通过;保护胃粘膜免受食物的机械损伤;减缓胃内离子向粘膜内弥散;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
内因子 在胃液中存在一种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所谓“内因子”。当胃液中缺乏此因子时,机体就会产生恶性贫血。内因子是由胃腺的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可以与维生素B12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物,移行至回肠便附着在回肠粘膜的受体上,从而促使回肠上皮细胞吸收维生素B12。

胃液gastric juice

胃腺和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物的混合物。为无色酸性液体,pH0.5~1.5,含有消化酶,黏蛋白等有机物和盐酸、Na+、Cl-、K+等无机物。胃腺为管状腺,包括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胃底腺中的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元,凝乳酶元和胃脂肪酶元;壁细胞分泌盐酸。黏液是由胃底腺区的颈黏液细胞和贲门腺、幽门腺及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有中和盐酸,保护胃黏膜不受盐酸、胃酶消化的作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