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胎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胎黄taihuang胎黄是指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粘膜出现黄色的一种症证。凡婴儿出生后2~3天,足月儿在出生后10~15天,早产儿在第3~4周出现黄疸,均会自行消退。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为生理性黄疸。而病理性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往往于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2~3周仍不消退,或黄疸退而复现,且见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其病因大多由于母体内蕴湿热之邪毒,遗于胎儿,或于胎产之时,出生之后,感受湿热邪毒。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本虚,蕴湿脾胃,寒湿内郁而发黄。还有部分小儿由于禀赋虚弱,湿热内阻,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肝络瘀阻也发此病。若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深而鲜明,精神疲倦,不欲吮乳,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腹胀,舌质红,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治宜清热利湿。可用茵陈蒿汤加减。常用药:茵陈、山栀、大黄。呕吐加半夏、竹茹。腹胀加厚朴、枳实;若面目皮肤发黄,色淡而晦暗,精神疲倦,不思乳食,四肢欠温,纳少而吐,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小,腹胀气短,舌质淡,苔白腻,为寒湿阻滞。治宜健脾化湿。可用茵陈理中汤加味。常用药:茵陈、白术、茯苓、炙甘草、党参、干姜;若面目皮肤发黄,色深而晦暗,逐渐加重,形体消瘦,食后易吐,腹部胀满,精神疲倦,肝脾肿大,大便灰黑,小便黄短,见淤斑,衄血,唇色暗红,舌暗红,苔黄为瘀积发黄,治宜化瘀消积。可用血府逐淤汤。常用药:当归,生地,牛膝,红花,桃仁,柴胡,枳壳,赤芍,川芎,桔梗,甘草。 胎黄病名。又称“胎疸”。指初生儿皮肤及双目发黄。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名。《幼科铁镜》:“胎黄,由妊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新生,面目通身皆黄如金色,壮热便秘,溺赤。”宜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少数患儿先天不足,脾阳本虚,寒湿不化,发为阴寒,症见身黄淡暗,四肢欠温,便溏灰白等,当用茵陈理中汤温脾化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