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16 胡风1902—1985现代文学理论家。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张果等。湖北蕲春人。幼时在家乡读书。1920年后先后到武昌和南京读中学。1925年后到北大预科和清华英文系学习。1929年秋去日本入庆应大学学英文,加入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反战同盟和普罗文艺运动。1933年被捕并被驱逐回上海。回国后参加“左联”,任宣传部长、书记,从事理论评论工作。1936年与鲁迅、冯雪峰商议后提出过“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引起过争论。抗战后任“文协”常委及研究股主任。出版诗集《为祖国而歌》,创办出版文学刊物《七月》,后又出版《七月诗丛》、《七月文丛》。至抗战胜利后发表许多文艺论争的专著和文章。1955年起因冤案被判入狱,至1980年才得纠正。冤案前后都坚持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有 《胡风评论集》等书。 胡风1902—1985Hu feng现代文艺理论批评家。本名张光人。胡风是他的笔名。1902年出生于湖北蕲春县一个小商贩家庭。1923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高中读书时,开始接触新文学作品,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中国共青团。1926年在清华大学英文系读书时,受南方革命热潮吸引,回家乡参加革命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的思想一度陷入苦闷徬徨。 胡风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生于1902年,卒于1985年。原名张光人,曾用笔名光人、谷非、谷风、张果、高荒、古因、马荒、陈乔、顾风、秋明、孟林、中村护等等。湖北蕲春人。胡风于1920年在武昌读中学,1923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继续学习,这期间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胡风来到北京,并在北京大学预科班旁听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1929年,东渡日本求学,在庆应大学英文科学习。在日本期间,加入日本共产党和日本普罗文学研究会。1933年,胡风回到上海,担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等职务。1934年,胡风开始了他的专业写作生涯,从此一生笔耕不辍。1937年,担任 《七月》 主编。1945年,担任 《希望》主编。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先后担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 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1955年,胡风受到批判,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从此与社会隔绝近25年之久。1980年,胡风冤案平反后,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顾问、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顾问等,1985年病逝。胡风一生著述颇丰,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 长诗《时间开始了》(共五部)、《为了朝鲜,为了人类》、《〈石头记〉交响曲》等,诗集《为祖国而歌》,文艺评论集《胡风评论集》(三卷本),散文集 《和新人物在一起》、《人寰二记》等,杂文集 《棘源草》等。胡风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文艺理论家,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是文艺理论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胡风1902—1985湖北蕲春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9年赴日本留学,并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负责人。回国后任左联宣传部长、行政书记,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七月》杂志主编、《希望》杂志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常委、一届人大代表。1954年因《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一文受到批判,继而被捕入狱。1979年获释。1980年后平反。后任中国作协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顾问、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参见“文学”中的“胡风”。 胡风1902—1985文艺评论家。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1934年开始职业作家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创办《七月》杂志,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作家、诗人。1942年,在对文艺实践的认识和理解问题上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进步文艺界一些同志产生分歧。1955年,对其文艺思想的批判演变成了政治上的对敌斗争。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予以平反。 胡风1902—1985现代文艺理论批评家、诗人、翻译家。原名张光人。笔名胡风等。湖北蕲春人。1920年在武昌启黄中学读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学到南京东南大学附属高中。1925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进清华大学英文系。受“五四”新文学影响,开始新诗创作。1929年秋东渡日本,进庆应大学文科学习。开始从事文艺评论和翻译工作。曾参加日本反战同盟,日本共产党和普罗科学研究新艺术学研究会,撰文在刊物上介绍中国革命文学情况,翻译了苏联初期革命浪漫主义作品《在彼德格勒的美国人》;发表了《现阶段上的文艺批评之几个紧要问题》等文章,曾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负责人。1933年被日本当局逮捕并被驱逐回上海。回国后,先后任左翼作家联盟的宣传部长、行政书记。1934年开始以作家的职业,致力于文学批评和理论著述,编辑秘密丛刊《木屑文丛》、《工作与学习》丛刊和杂志《海燕》。1936年4月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什么?”一文中,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针对“国防文学”开始了革命文艺队伍内部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抗战期间,在武汉、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文艺活动,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和郭沫若主持的军委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专任委员。写了大量的文艺评论文章,结集出版有《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和《逆流的日子》等。创办并主编《七月》之后,又继续出版了《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丛书。他注意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继《七月》之后,又继续出版了文学杂志《希望》。有两本文学评论集《论现实主义》和《为了明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常委和《人民文学》编委等职。1954年7月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被错误地当作敌对分子被捕入狱。但胡风仍对党抱有坚定的信念,并写了大量诗文。1979年获释后,中共中央于次年重新审理了胡风案,予以平反。后来,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和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顾问等职。他与鲁迅交从甚厚。鲁迅逝世后,写了许多研究鲁迅的文章。 胡风胡风 (1902—1985),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张果、古因、顾风、胡丰等。湖北蕲春人。1920年在武昌读书。1925年入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入清华大学英文系。并开始新诗创作。1929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庆应大学英文科。曾参加日本反战同盟、日本共产党和普写科学研究新艺术学研究会。1933年回国,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先后任左联宣传部长、行政书记。1934年后开始职业作家生涯,致力于文学评论和理论著述,还编辑 《木屑文丛》、《工作与学习》 丛刊、《海燕》 杂志等。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武汉、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文艺活动,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复旦大学兼任教授等,同时创办并主编 《七月》 杂志,后又编辑出版《七月诗丛》、《七月文丛》、《七月新丛》。1945年创办 《希望》 杂志。后到上海主编 《人民文学丛书》。建国后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常委、《人民文学》 编委等。1980年后,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主要作品: 著有 《文艺笔谈》、《文学与生活》、《野花与箭》、《看云人手记》、《人与文学》、《剑、文艺、人民》、《逆流的日子》、《论民族形式问题》、《胡风文集》、《时间开始了》、《安魂曲》、《欢乐颂》、《为了朝鲜、为了人类》、《胡风评论集》、《从源头从洪流》、《论现实主义》、《胡风晚年作品选》 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