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胰岛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胰岛素yidaosu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重要的胰岛激素。它是一种小分子蛋白类激素,由A、B两条肽链,共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主要生理功能为:(1)调节糖的代谢。它能促进全身组织 (尤其是肝和肌肉)对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它和其它与糖代谢调控有关的激素共同作用。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参见“血糖”)。(2) 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运至脂肪细胞贮存,同时抑制脂肪分解。(3)参与蛋白质合成及贮存的各主要环节的调控,促进蛋白的合成。而生长激素也只有在胰岛素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胰岛素在调节机体代谢、维持机体正常生长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胰岛素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量可迅速加大到10倍以上,使血糖浓度下降,降至正常水平后,胰岛素分泌量也随即迅速下降。β细胞最初分泌出的是没有生物活性的前胰岛素原,分泌后加工为胰岛素原,再激活为胰岛素进入血液。胰岛素分泌到血液中10分钟后便被清除、分解。这就保证了它对血糖等的调节作用相当 “应时”而准确。此外,一些氨基酸、脂肪酸、胃肠激素以及交感神经兴奋等也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血糖浓度过高,从尿中排出,即糖尿病,还会造成脂代谢紊乱,引起血脂过高、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的疾病等等。1965年我国首先人工合成了胰岛素,在蛋白质人工合成等方面迈出了光辉的一步。胰岛素主要应用于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一般由动物胰脏提取,远不能满足医疗的需要。近十年来,已能通过遗传工程,把胰岛素合成基因植入大肠杆菌,由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不仅解决了原料不足的因难,而且价格也大大下降,成为遗传工程造福于人类的一个生动事例。 胰岛素由胰腺的胰岛内β细胞分泌的激素。药用胰岛素由猪、牛胰腺提取。1965年中国首先人工合成。主要功能是调节糖的代谢及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主要用于各型糖尿病治疗。必须注射,口服无效。不良反应:低血糖症、过敏反应等。参见“生物”中的“胰岛素”。 胰岛素一种激素蛋白质。由胰腺内胰岛的β细胞所分泌。由5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5734,由二条肽链(A链、B链)组成。A链,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21肽;B链,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30肽。A链与B链之间通过两对二硫键连结起来,另外A链本身有一对二硫键相连形成链内小环。主要功能是促进糖元的生成和加速葡萄糖的氧化,从而降低体内血糖的含量。也作用于蛋白质及脂类的代谢。我国于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参见“医药卫生”中的“胰岛素”。 胰岛素是胰脏中胰岛B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其主要作用是调节糖代谢及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 胰岛素insulin胰腺兰氏小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由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6 000。不同动物胰岛素分子结构大体相同(人与猪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生物活性也相似。中国已于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为维持机体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其靶组织是骨骼肌、脂肪组织和肝脏。生理作用是: 胰岛素胰岛β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等电点为5.3,在pH 2.5~3.5溶液中稳定。皮下注射后,0.5~1 h开始生效,2~4 h血药浓度达高峰,维持时间5~7 h。静脉注射后,10~30 min生效,15~30 min血药浓度达高峰,维持时间0.5~1 h。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在血循环中T1/2为5~10 min,皮下注射后T1/2为2 h。Vd为0.6 L/kg,蛋白结合率为1%~10%。肝脏清除60%,而肾脏清除35%~40%。皮下注射,每日2~4次。24 h尿中每2~4 g糖需注射1U。中型糖尿病人,每日需要量约5~40U;较重病人,每日用量在40U以上。胰岛素注射液:每瓶400U(10 mL)、800U(10 mL)。注射用胰岛素:每瓶50U、100U、400U。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