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脉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脉经诊法著作。西晋王叔和撰。十卷。叔和名熙,高平(今属山西,一说山东兖州)人。著名医家,曾任太医令。通经史,穷研方脉,精切诊,主张脉证合参,四诊并用。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结合临床实践撰成此书。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种病脉体象、脉理、诊脉法,各种平脉,疾病将瘥和难愈脉候;卷二述关前、关后脉象及寸口、人迎、神门等部脉象阴阳虚实变化所主之脏腑经络病变等;卷三为脏腑平、病、死脉;卷四述决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并论脉法;卷五辑扁鹊与仲景脉法,扁鹊与华佗察色闻声要诀;卷六列述诸经病证;卷七主论伤寒、热病脉证治法;卷八论杂病脉证并治;卷九阐述妇、儿诸病机理、脉证与预后;卷十论奇经八脉及肢体部诸脉,原“手检图三十一部”已亡佚。是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首次系统描绘临床实用的二十四种病脉,对寸口脉三部分法较《难经》更为明确,并简析脉理,陈述脉法,明其主病,强调自然季节与人体脉象关系,指出诊脉应注意体质、年龄特点,丰富了中医诊法内容。王氏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使之成为医学独立分支,堪称中医脉学奠基之作,促进脉学研究和发展,对后世影响颇大。书中保存不少古医籍内容,对研究古代医家学术思想,考证古代医学典籍均有价值。有元天历三年(1330)广勤书堂刻本,明成化间据元泰定本翻刻本,一九四○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俞慎初《王叔和在脉学上的伟大贡献》(《新中医药》,1955.9)、孙祥序《关于王叔和〈脉经〉的几点看法》(《山西师院学报》,1982.238)、田代华《王叔和精理〈脉经〉》(《山东中医杂志》1983.1.64)可供参考。 119 脉经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3世纪,10卷。卷1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卷2、3则以脉合脏腑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卷4、5博采仲景、扁鹊、华佗等察声色消息死生之理,决四时百病死生之分,从而发明色脉之要;卷6列述诸经病症;卷8分叙尸厥、霍乱、中风、血痹等数十种杂病的平脉、辨证、论治;卷9论述妇人、胎产、小儿等平脉、辨证、论治;卷10论奇经八脉及右侧上下肢诸脉。原有“手检图三十一部”今已亡佚。今本《脉经》一至六卷多为《素问》、《灵枢》、《难经》之言;七卷多出自《伤寒论》。八、九两卷大半皆选自 《金匮要略》。故《脉经》实为编纂而不是著述,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脉学经典,被后人尊为脉诊准绳。 脉经中医脉学名著。又名《王叔和脉经》、《王氏脉经》。十卷。西晋王叔和撰。王叔和(180?—270),名熙。高平(今山东东平,一说山西高平)人。通经史,研方脉,早年作游方医,后为太医令。王氏推重脉学,专意收辑前代诊脉文献,采撷《内经》、《难经》及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各家学说之精华,结合自已临症之体会,著《脉经》,约成书于正始三年(242)。 脉经脉学专著名。❶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纪,共1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本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联系实际以阐明脉经,尤其是二十四种脉象的阐述和寸关尺三部的定位诊断,对后世脉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脉经十卷。晋王叔和 (生卒年不详)撰。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属山西省)人。关于王氏生平籍贯,颇有争议。王氏生活于魏晋间,早年作过游方医,曾为太医令。他曾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此书传世做出了巨大贡献。此书是王氏代表作,隋唐志皆有著录,后经宋林亿等校定而成今通行本。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象等,卷二论关前、关后、寸口、人迎、神门等各部脉象及所主脏腑经络等,卷三论脏腑平脉及病脉、死脉,卷四论决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及脉法,卷五为扁鹊与仲景脉法及扁鹊、华佗察色闻声要诀,卷六论诸经之证,卷七论伤寒、热证脉象及诊治,卷八论杂病,卷九论妇、儿疾病,卷十论奇经八脉及肢体部诸脉。此书继承、发展了《内经》、《难经》以来有关方脉理论,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形成了一部完整的脉学体系,为我国现存最古的脉学专著。此书第一次全面详论了二十四脉象,即: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后来脉象学发展一直以此为基础。此书还首次明确了寸、关、尺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一直为后世沿用。书中还指出年龄体质、自然变化对脉象均有影响,这种灵活辩证方法也颇值得后人重视。此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一般脉学著作都遵从其基本理论原则。有元刊本;明成化间翻刻元本;明嘉靖间刊本;明万历间刻善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195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6年、1957年、196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脉经》中国医学书名。魏晋时期王叙和搜集的脉法资料,著有《脉经》10卷。《脉经》确立寸口脉法,分寸、关、尺三部位,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疾病的关系,归纳为24种脉象,如浮、芤、洪、滑、数、促、弦等。基本包括了循环系统生理、病理所能出现的脉象。《脉经》总结了公元3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根据脉搏跳动的规律,判断各种疾病的种类,对医学诊断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17世纪末传到欧洲。 脉经中医专著。王叔和撰。10卷,10余万字。书中纂集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医家的脉诊论说,总结和发展当时的脉学经验,详辨三部九候及二十四种脉象,并论述脏腑各种疾病的闻声察色等诊断方法。刻本颇多,今存林乙等人校订本。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影印刊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