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脓疱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脓疱疮nongpaochuang一类由化脓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感染的皮肤病。分寻常性脓疱疮与深脓疱疮两种。(1) 寻常性脓疱疮: 常在托儿所等小儿集中的单位流行,夏秋季多见。初发为粟粒大到黄豆大的丘疹或水疱,迅速化脓,疱壁薄而易破,周围绕以红晕,疱破后呈红色糜烂面,干燥后结黄色厚痂,愈后不留疤瘢,易向周围扩延或传染他人,可并发淋巴管 (结) 炎。治疗用磺胺或青霉素,外用新霉素软膏等。(2) 深脓疱疮,亦称臁疮,初发为炎性水疱,迅速变为脓疮,炎症不断加剧,脓疮破溃,向下破坏深部组织,形成小溃疡。周围有炎性红晕,表面结有褐色痂皮,重者如蛎壳,脱痂后留有疤痕及色素沉着。自觉痒痛,多见于小腿,亦可见于其他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可自身传染,治疗同寻常性脓疱疮。 脓疱疮多由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为表皮化脓性皮肤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致病菌通过接触方式传播。小儿因表皮细嫩,易被擦伤、沤烂或因昆虫叮咬、痱子等瘙痒性皮肤病,抓破皮肤,加上气温高、湿度大,细菌在体表繁殖而引起本病。症状表现:脓疱疮多发生在皮肤暴露的部位,如面部,尤其是口鼻周围,以及颈部和手等处。初起为红色斑点,渐成水疱、脓疱。数日后脓疱破裂,流出黄色脓液,因此脓疱疮俗称黄水疮。脓痂呈黄色,群集。脓液中有大量病菌,污染健康皮肤可生新疮。日久不愈可并发淋巴结炎,甚至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炎等。护理:病人需隔离治疗。病人的衣服、毛巾等用后煮沸消毒。护理病人后,用肥皂洗手。预防:应注意小儿的皮肤护理及治疗瘙痒性皮肤病。 脓疱疮nongpaochuang俗称“黄水疮”。为化脓菌传染所致。可通过接触传染,蔓延迅速,常在托幼园所流行。多见于夏季及初秋,闷热天气。症状: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初为薄壁水疱,迅速扩大成脓疱,其周围有红晕,脓疱内脓汁含有大量细菌。脓汁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形,松弛易破裂。破后露出糜烂面,其上覆以黄色或灰黄色脓痂。由于脓汁向四周溢出,在其周围又发生新的脓疱。患处灼痛或瘙痒,常伴有发热等全身不适及白细胞增高。治疗:局部涂消炎药如雷夫诺尔、氧化锌软膏、1%龙胆紫等。若有全身症状可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红霉素等。预防:进行卫生宣传,注意小儿皮肤的清洁卫生,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 脓疱疮俗称“黄水疮”。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多于夏秋季在儿童中流行。一般分寻常型和大疱型两种。前者传染性强。初期为丘疹、水疱或大疱,疱迅速变为脓性,疱破干燥后形成脓痂,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防治原则为注意皮肤卫生;对患者实行隔离并消毒其衣具及居处环境;全身应用抗菌素,局部除去脓痂、脓液,应用抗菌收敛药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