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腰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腰鼓

打击乐器。枣核形,两面蒙皮。鼓身置两铁环,用以系带,悬挂腰间,两手各执木槌击奏。常伴有舞蹈动作。陕北的安塞腰鼓驰名中外。

159 腰鼓

广场民间舞蹈。原于陕西北部的安塞、横山、米脂等地农村,后流传全国城乡。腰鼓的鼓身比“花鼓”稍大,斜束腰侧,双手持鼓棰,交替击鼓,边敲边舞。鼓点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各地有不同的组合套路。腰鼓多为集体舞,人数可多达数百。动作雄浑粗犷,鼓声惊天动地。

腰鼓

打击乐器。木腔、筒状,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面鞔皮,鼓腔上两端各有一铁环,以系带悬于腰间。鼓身有大小之分。东北地区锣鼓高跷所用腰鼓为大腰鼓,鼓身长约500毫米。边舞边敲击。

腰鼓

腰鼓

汉族民间舞蹈形式。又称打腰鼓。主要流行在陕北地区。舞者将椭圆形腰鼓挂在腰间,双手各执一鼓槌边击边舞。多变的鼓点与矫健的舞姿配合。有单人、双人、多人和集体的表演形式。一般在喜庆的日子里同秧歌、高跷、旱船、狮子舞等民间舞蹈一同演出。
腰鼓按表演风格可分为文腰鼓和武腰鼓两类。文腰鼓表演温和,技巧性强,以单人表演为主。武腰鼓表演粗犷,节奏急促强烈,以集体表演为主。腰鼓舞的鼓点与动作的配合,形成许多固定名称的动作姿势,如: “十字步”、“三步一停”、“四步一望”、“左右侧蹬腿” 等。还有一些有特色的场地动作,如: “马步大缠腰”、“单腿盖耳”、“连身转”、“老虎洗脸” 等。腰鼓舞的队形变化也有固定名称,如:“卷白菜”、“九连环”、“十枝梅”、“丹凤展翅” 等。腰鼓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安塞腰鼓”。它源于古代驻守边塞骑旅操练和征战生活。以集体舞形式表演,热烈激越。它的特点是快速、腾空、摆头花哨,加上喊声,形成气势壮观的场面。舞者在舞动中不禁微摇身体,内在激情同外在动作形成潇洒挺拔的形象。跳跃时 “狠”、“蛮”、“猛”、“虎”。动律奔放,双臂舒展,节奏急促。
1949年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中国专业舞蹈工作者编演的 《胜利腰鼓》 曾获金质奖章。

腰鼓

满族打击乐器。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粗两端略细,漆红色面蒙蟒皮,上下端鼓边安两铜环,用以系红布条或红绸鼓绳。演奏时,鼓绳挂右肩,鼓身斜挎左腰,双手各执一小木槌,击之。可击鼓两面、鼓框、鼓边等处。多用于民间喜庆集会时表演,如春节、庆丰收等。

腰鼓

汉族民间舞蹈形式。又称打腰鼓。主要流行在陕北地区。舞者将椭圆形腰鼓挂在腰间,双手各执一鼓槌边击边舞。多变的鼓点与矫健的舞姿配合。有单人、双人、多人和集体的表演形式。一般在喜庆的日子里同秧歌、高跷、旱船、狮子舞等民间舞蹈一同演出。
腰鼓按表演风格可分为文腰鼓和武腰鼓两类。文腰鼓表演温和,技巧性强,以单人表演为主。武腰鼓表演粗犷,节奏急促强烈,以集体表演为主。腰鼓舞的鼓点与动作的配合,形成许多固定名称的动作姿势,如: “十字步”、“三步一停”、“四步一望”、“左右侧蹬腿”等。还有一些有特色的场地动作,如: “马步大缠腰”、“单腿盖耳”、“连身转”、“龙虎洗脸”等。腰鼓舞的队形变化也有固定名称,如:“卷白莱”、“九连环”、“十枝梅”、“丹凤展翅”等。腰鼓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安塞腰鼓”。它源于古代驻守边塞骑旅操练和征战生活。以集体舞形式表演,热烈激越。它的特点是快速、腾空、摆头花哨,加上喊声,形成气势壮观的场面。舞者在舞动中不禁微摇身体,内在激情同外在动作形成潇洒挺拔的形象。跳跃时“狠”、“蛮”、“猛”、“虎”。动律奔放,双臂舒展,节奏急促。
1949年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中国专业舞蹈工作者编演的《胜利腰鼓》曾获金质奖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