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自叙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自叙帖唐*怀素草书法帖。怀素草书,初学二王,后学张旭,自谓得草书三昧。以狂草著名,世称“颠张狂素”。《自叙帖》为纸本墨迹卷,款署书于大历十二年(777 )。横755、纵28.3厘米,126行。起首6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写。论者多以为此帖“惊蛇走虺,骤雨旋风”,有“散僧入圣”、“没人操舟”之韵。原迹现存台湾。有影印本行世。 284 自叙帖草书法帖。唐代怀素书,纸本墨迹卷。自叙作书的经历。凡126行,首6行早损,由北宋苏舜钦补书。卷前有明李东阳篆题引首“藏真自叙”4字。卷后有李建中、苏辙、曾纡公、苏迟、吴宽、李东阳、文征明、高士奇等题跋。评此帖有“惊蛇走虺、骤雨施风”之势,“散僧入圣”、“没人操舟”之韵,运笔圆劲挺拔,奔放流畅,一气呵成,是怀素草书代表作之一。有影印本行世。 自叙帖唐怀素书,草书,纸本。乾隆年间入内府收藏,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自叙帖》是怀素于大历年间杖锡西游,渴见当代名公,远覩前人遗迹,返归禅院后,于丁巳 (777) 十月廿八日所撰、书的一篇自叙,也是怀素的草书代表作品。其书主要用玉筯篆的笔法,飞动圆转,变化多端却不失法度。全帖七百余字,首尾贯通,给人以迅疾骇人的感觉,当时书家以 “奔蛇走虺”、“骤雨旋风” 来形容怀素狂草运笔时气势奔放雄健的艺术特点。在唐代书法草体领域里,怀素继张旭而起,因此宋人董逌有言: “书法相传,至张颠后,则鲁公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 《广川书跋》也说: “怀素于书,自言得笔法三昧,观唐人评书,谓不减张旭。素虽驰骋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怀素 (725—785),字藏真,本姓钱,是著名诗人钱起的侄子,长沙人。幼年出家,却不守佛门戒律,嗜饮酒,茹晕腥。因贫穷无钱买纸,以蕉叶代纸练字,并题所居为“绿天庵”。学书勤奋,秃笔成塚。《自叙帖》中可知其生平大概: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戕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也。” 自叙帖草书法帖。墨迹本。唐怀素书。书于大历十二年(777年)。飘逸奔放,秀劲流畅,有“惊蛇走虺、骤雨旋风”之誉。 自叙帖唐代怀素于大历十二年(777)书。狂草,共702字,藏台湾故宫博物馆。作者把篆书笔法融入草书,借助连笔创造回笔藏锋,或借用上一笔余势造成下笔回锋,运用圆劲而富弹性的弧型线条。全帖首尾贯通,给人迅疾惊骇的感觉,而每字的点面体势都准确地体现了草书法度。宋人董逌称“书法相传,至张颠后,则鲁公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 自叙帖唐怀素书。狂草,共702字。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此帖大历十二年 (777) 书,讲述怀素学书的经验和当时人们的品评。这是他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全帖700余字,首尾贯通,尽管给人迅疾骇人的感觉,但每字点画体势都准确地体现了草书法度,显示出作者精深的功力。作者创造性地把篆书笔法融入草书,尽量运用藏锋出笔。为此或借助连笔来创造回笔藏锋的条件,或借用上一笔余势来造成下一笔回锋,显露出笔画间内在的联系,充分表现出线条的圆转活脱和刚劲矫健。在结字上,突破了汉字的方块形式,大量运用圆劲而富弹性的弧形线条,甚至使某些字变方为圆,如 “国”字、“刑” 字、“轴”字、“固”字等,洋溢着活泼生动的气氛。宋人董逌说: “书法相传,至张颠后,则鲁公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 ( 《广州书跋》) 《自叙帖》唐代怀素草书法帖。纸本墨迹。纵28.3cm,横755cm,126行,698字,书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卷前有明代李东阳篆题引首“藏真自序”4字。据史料记载《自叙帖》传世墨迹有数本,现仅存1本藏于中国台湾。《自叙帖》全文记述了怀素生平大略、学书经历和当时名士书家对他的诗文评赞。此帖用笔疾速奔放,连绵贯通,笔势狂纵跳宕,章法随势参差。明代文徵明评论怀素书法“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清代安岐亦称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