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自我同一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自我同一性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爱里克森人格理论——发展渐成说中的一个专用术语。他认为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折。12,13岁—17,18岁的年轻人,发展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这是人格发展的第五阶段。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一致。儿童进入青春期,个体意识分化为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二者统一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这与前几个阶段的顺利发展相联系。如果顺利完成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就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如果不能顺利完成以前的任务,就难以建立自我同一性,导致同一性混乱,妨碍人格正常发展。 自我同一性又称“自我统一性”、“自我意识”、“主体性”、“自觉性”等。指自己意识到自己作为与别人相区别的客体而真正存在,意识到自我连贯性和稳定性,知道昨天的我、今天的我和团体中的我都是我。自我同一性得到健康发展,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反之则往往形成同一性危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