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自我意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自我意识ziwo yishi

指人的自我认识。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等等,其核心内容是人对自己个人和自己在人们的共同的社会活动中的地位的一种认识。自我意识把作为主体的自己与客体、与他人区别开来,它决定性格行为方式的原则性,影响兴趣、爱好、品德、信念等的方向,是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只有具有了自我意识,人才能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获得独立地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完善自己的可能性。
由于社会地位和阶级地位的不同,人拥有按其社会意义各不相同的自我意识。而且个人自我意识的程度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在社会历史前进过程中发展着,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提高。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是以“评价”能力的高低来衡量的,并通过对自己或对别人的评价表现出来。评价能力的发展一般经历以下过程:从重复别人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进行评价;从评价别人发展到评价自己;从评价外部表现发展到评价内在品质;从评价行为效果发展到评价效果和动机的一致性。儿童在一岁半时知道自己的名字,二、三岁时能够掌握代词“我”,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学前末期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儿童才逐步有意识地认识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真正的自我意识。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个别性和外在性,缺乏反省的能力,他们的评价往往是重复家长、老师的评价,多是评价别人。到小学的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步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步形成。到初中阶段,自我意识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能够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对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在品质发生了兴趣,开始注意别人和自己的个性特征,自觉地反省个人的内心体验。到高中阶段,青年学生能提高到具有概括性的个性品质上来剖析自己,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但还不够成熟。在进入成年阶段之后,人们的自我意识才会形成比较稳定的原则,并在这种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观点。
人的自我意识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使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差异性。从德育的角度说,有足够的自我意识来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人,就具有高度的道德责任心。当人了解到自己的信念、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同社会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联系时,才能谈论他的道德自觉性。


自我意识ziwo yishi

指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的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特别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对自身机能状态的意识等等,都属于自我意识之列。如“我觉得我观察事物不细致”,“我善于形象思维,而不善于抽象思维”,“我是个性情温顺的人”、“我时常缺乏勇气”、“我乐于交往”等等都是人对自己各方面的了解。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所组成的。❶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其中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及意向等内部感受的觉察,并对所观察的情况作初步分析、归纳。它是自我认识的初级阶段。例如,“我重分析,好独思,想象丰富,情绪稳定,自制力强”对这些自我认识的进一步分析概括就上升到自我评价阶段。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及个性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自我评价的标准是多样的:有时依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如“大家都推荐我代表学校去参加全区的数学竞赛,说明我数学能力一定强”;有时依据与自己条件相似的人为标准来评价自己,如“别人说我们俩很相似,他身上所具有的自信、冒险、爱冲动的特点也正是我的个性特征”。有时通过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分析进行自我评价,如“我开朗、活泼、热情、善交际、易合作,所以我是个外向性格的人”。
❷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它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我对我所具有的独创精神而自豪,对我经常由于鲁莽所造成不良后果而感到痛苦”。
❸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行动上的表现。是自我意识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如确立自己能达到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去运用自我分析、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命令等手段来调节行为实现目标。自我意识在个性的形成与完善中具有调控作用。例如在自我认识中,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人,就会丧失信心,遇事畏缩不前,可以使人形成怯懦、沉闷,无生气的特点;如果一个人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认为处处比人强,孤芳自赏,就容易形成盲目乐观、傲慢、自以为是的品质。因此恰当地认识自己,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是自我调节和个性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我意识

是指个体对其自身各方面的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组成的自我调节系统。
❶自我认识。它是个体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二个阶段:第一,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感知、思想、意向等内部感受的觉察,并作出初步的分析,也是自我认识的初级阶段;第二,自我评价。是对自我思想、言行及个性品质的判断与评估,是自我认识的高级阶段。
❷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如自豪、自卑等。
❸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动上的表现,如自我控制、自我督促等。上述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地构成自我意识的三个侧面,共同完成着对个体的调控作用。

自我意识ziwo yishi

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人类在实践中运用工具手段,使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逐渐了解对象世界,而且从世界被改造的结果中,反过来发现了自我的力量,了解自我,肯定自我,继而把自我也作为对象,产生了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作为一个系统,是以自我体验为基础,由自我认识、自我对待(包括自我调控及自我意向)和自我情感三个子系统整合而成。人类心理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与外界进行联系,各种心理活动过程的进行,各种心理机制的发展成熟,心理各子系统之间的整合,无不受着自我意识的制约。自我意识是人类历史实践的产物,并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自我意识Ziwo yishi

人对自我、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自己行为的价值等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等。“自我意识”也是一个道德概念。一般说来,个人能够而且应该指导和控制自己的举动,因此他就具有道德责任心。人对待自己这个道德上的个人的态度表现在尊严和荣誉这两个概念中。通过独立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举动实现自己的信念的那种能力就是良心。当人了解到自己的信念、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同社会利益和人们的利益的关系时,才能谈论他的自觉性。所有这些因素(道德责任心、尊严、荣誉、良心、自觉性等)就构成了人的道德的自我意识的结构。人的自我意识有强弱之分,而且个人自我意识的程度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社会历史进程中发展着的。人们“自我意识”的强与弱,对于人们的道德活动具有重大意义。人们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学习水平等等,正确认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能独立地指导和控制自己的道德行为,经常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调节,更好地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自我意识

心理学概念。社会学称“主体性”。创造学中特指创造者对自身创造素质、创造特点和创造个性的认识。对于选择创造方向、寻找合作伙伴和制定创造计划有重要作用。参见“哲学”中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旧哲学中,指意识对意识活动自身的认识。康德称之为“先验的自我意识”,可以对感性和知性材料起统一的作用。黑格尔把它看作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宣称人的意识首先以他物为认识对象,在从认识他物进到认识“意识自身”时,才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也即“自我意识”的阶段。青年黑格尔派的布鲁诺、鲍威尔以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为核心概念,提出“批判地思维的”杰出人物才能创造历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