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节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节用

中国古代统治者施行的一种消极救荒措施,主要有减膳、禁酒、省用三种。历代饥荒之所以严重,是因为缺乏积蓄,统治者平日奢靡浪费,又造成积蓄空虚。因此,历代救荒者均提倡节用。但在太平时期,统治者往往知而未能施行,或在名义上施行而实际上没有施行。待灾荒来临,就只好谋求事后补救之策,希望能弥补于万一,来顺应时议。其实施范围,一般仅限于皇宫与官府,有时也涉及于百姓。这种救灾办法,因其施行范围仅限于君主个人或君主外百官,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节用Jieyong

语出《墨子》。其含义:❶节省费用,《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❷中国历史上主张节约国家财政支出和个人消费的经济思想,先秦、儒、墨、道学派都主张节用,其中墨家最为强调。墨子把“兼爱”原则推广到人们生活上提出了“节用”,主张皇室和国家财政的开支,必须有利于人民,否则就是浪费,应该制止。他指出,穿衣之道,在于冬能防寒,夏能取凉;居住之道,在于冬避风寒,夏避暑雨;行路之道,在于本以行陆,舟以行川,轻快便利;饮食之道,在于保养体质,使目聪明,四肢强壮,制兵器之道,在于轻便锐利,坚而难折。凡超过这些标准的,如“极五味之调”、“致远国珍奇异物”、“好聚珠玉乌曾犬马”等,以增加享受,都是浪费,对人民的生活有害,应该去掉,他认为“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节用上》)墨子认为注意节俭,反对浪费意义重大。只要去掉无用费用,不用扩充土地,就可以使国家增加一倍的利益,使人民得到好处。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部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天用之费,足以倍之。”(同上)墨子还对当时统治者的奢侈以及所造成的人们负担加重,人口减少,生活困苦等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8:40